4月的德國ProLight+Sound法蘭克福展期,PA廠商們都卯足全力推出新的產品、新的技術來吸引市場目光。除了之前分享的Yamaha PM10、TF系列混音座,Avid S6L等外,還有一些手頭收集到的訊息,整理成簡單的資料,與大家分享一下。 RCF新發表的數位mixer M18 RCF也撈過界了,擴充他原本類比mixer的產品線到數位的領域,推出了數位混音座M18。 定位上應該是在Gig樂手的演出音控、以及工程的領域吧。內建有wifi的功能,搭配app,讓樂手或音控人員可以用平板來進行調控。I/O的部分為8個mic in、10個line in,6組Aux out與ST out等。效果處理的部分具有額外的三組Aux通道對應到內建的三台效果器,而且還具有plug-in的效果組,可以使用多達15個plug-in同時處理input迴路。 機體上還具備有usb的端子,可以執行2軌的Audio錄放音,以及記憶組的檔案存取。 M18目前沒有較進一步的資訊,連原廠官網都未看到介紹。價位不明,猜測應該在美金1000元上下,應該不可能太貴,否則就失去與Mackie、QSC等品牌競爭的能力了。表定應該在2015年下半年會正式供貨。 K-Array新發表的線陣列喇叭系統 這次K-Array大大擴充了原本的Concert系列的大系統喇叭,原本的主喇叭KH4、KH15以及Firenze系列的KH8外,再增加了KH2、KH3、KH5。 架構跟原本KH相似,主動式、DSP內建,採用平板箱體的設計方式,以最小體積、重量來輸出大功率與大音壓。較大的差異在於新的KH採用較大的低音單體,以獲致更好的中低頻信號。 列出新舊KH主喇叭系統的比較如下表。 可以看到KH2、3、5的中低頻響應的確比原有機種要寬,而且,更重要的是射角的控制。 各位知道關於音場模擬系統的業界標準,絕大部分是使用Ease的系統,而Ease的母公司AFMG本身對於喇叭系統的射角控制方面,其實也有非常優異的技術,K-Array正是他們合作的廠商之一。除了去年發表的KH8 Firenze系列外,還有現在的新KH系列也都使用了DSP控制射角的技術。透過音場模擬軟體計算後的最佳角度,直接上傳到喇叭系統便可以使用了。 Digico新推出的SD21混音台系統 Digico的混音座一直以它的處理能力著稱。這次推出的S21雖然鎖定的是入門機種,但功能與處理能力依舊很迷人。 強調使用的是與旗艦級的SD7同樣的FPGA演算法則,有別於一般的數位混音座採用的DSP處理模式。所以在標準96kHz的處理模式下,仍舊可以提供40個Flexi CH、16個Flexi Mix bus,可以使用mono或Stereo的路徑,相當於一般混音座上的80 mono CH與32個 mono bus,這就的確相當迷人了。 強大的信號路徑處理與靈活性一直是這類FPGA演算法的強項,因此除了剛剛提到的迷人In/Out處理能力外,入門級的S21還能提供這個等級少見的10x8 matrix迴路,以及雙solo bus的設計。除了ch內的PEQ與DYN處理器外,同時還擁有16台32段GEQ與8台效果器。另外還可以選購Waves的plug-in一起整合到控台上來使用。 其他在操控性上,一如Digico一貫的控台,支援多點觸控的兩組大彩屏,touch感應式的fader與旋鈕等,都是S21上為操控性加分的重要工具。 一如Digico的RD人員所述,S21在德國展的發表,重點是在試水溫。歸功於FPGA強大的處理能力,這款混音座的處理能力其實還不到其極限,還可以調校。所以正式供貨時說不定規範還有提升的空間呢。最重要的是價位。根據一家媒體的消息,S21可能定位在$7000以下,成為Digico最平價的機種,這樣的價位與功能,相信會吸引不少買家的目光的。 Shure與Soundcraft的合作 兩年前在美國Infocomm曾經看過Shure與Yamaha在CL控台上合作,透過可以走Dante傳輸的Shure新數位無線mic,CL控台韌體v2版本可以透過Dante來辨認到Shure的ULX-D無線mic,在控台可以直接做必要的遙控調整。 現在這已經不是Yamaha的專屬功能了。在這次德國展上,Shure與Soundcraft也宣布這種控制上的技術結盟。包括Shure ULX-D、QLX-D等幾款數位無線mic,都可以在Soundcraft的Vi系列混音座上辨認到,Vi1、Vi3000以及最新的Vi5000、Vi7000等都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連無線mic的狀態,像電池的續航力等,都可以直接在控台上監控了。滿酷的,對音控人員來說,是挺實用的功能。 Humphrey T

平心而論,Yamaha的數位混音座面臨老齡化的困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2012年CL還未推出前,產品線上高端市場是早在2000年推出的PM1D,低端市場是2003年推出的O1V96,而中階的LS9也都已經超過5、6年了。CL與QL的推出並無法改變這個窘境,因為產品線兩端10年以上無更新的老齡化現象並沒有改變(O1V96i的推出僅能算是小改版而已)。 然而從去年11月底,Yamaha推出PM10,先將旗艦級產品做了世代更替,接著就是這次2015法蘭克福展推出TF系列的新一代數位混音座,與原先的CL、QL串連起來,可謂是將產品線做了完整的更替。 TF家族內包括三個型號,依據Mixer本身實體介面的大小不同,依序是32+1推桿的TF5、24+1推桿的TF3、16+1推桿的TF1。 根據以往的經驗,廠商推出高階旗艦級的數位mixer基本上是以市場宣告的意義為主,要靠銷售收入cover開發的成本是很困難的,所以真正要有較大的收益,其實是要靠像O1V96或是現在的TF系列的mixer,能夠產生一定的銷量才是實質的貢獻者。 TF1就是針對原本O1V96的市場,標定的價位跟O1V96略同,但個人覺得,以最大的、32+1實體推桿的TF5,美金報價還遠比原先16+1推桿的LS9-16便宜,足見Yamaha在價格策略上有做了重新的思考與佈局,而產品更替下檔的意味濃厚。即便如此,現在市場的態勢今非昔比,雖然以前O1V96曾經是數位mixer的機皇,在台灣有近2000台的數量,但現在售價低於10萬台幣的數位mixer有多種選擇了,如果不在功能上取勝,價格戰一直都不是Yamaha的強項啊。 以帳面上的規範來看TF系列,拿最小款的TF1為例,最大40ch混音輸入、輸出具有8 mono+6 ST Aux + ST bus+ Sub bus、8個DCA群組、8台效果器、10台GEQ,這樣的規範,對於現場音控的應用來說,絕對比同等價位的O1V96迷人多了。況且TF系列還有很多更進階的特點。 TF系列秉持著音質、操控、功能三個Yamaha從CL系列以來,一路傳承下來的設計要素。除了最基本的音質外,操控性上包括幾個特點: TouchFlow流暢觸控的人機介面。 TF配置了7吋的彩色觸控屏幕,可以利用手指上下左右捲動螢幕、及多指與手勢觸控的方式來選擇功能選單和進行調整。個人覺得就像是手機或是平版上的操控模式,功能調控上更直覺、也的確能更流暢地進行控制。 從CL、QL系列移植過來的Touch & Turn旋鈕,隨觸即調,強調的也是直觀、方便的參數調整方式。 維持一貫的單ch與8ch概觀畫面,這是Yamaha數位mixer從M7CL以來的典型操控畫面,雖然在TF系列有做了些許的調整,但仍舊保有單純、直覺的畫面設計方式。 超好用的DCA Roll-Out,群組自動排列功能 沿襲自CL、QL上的DCA Roll-Out功能,TF系列只要你把Fader切換到Group群組頁面,除了8個推桿擔任DCA master功能外,系統會在其他的推桿上執行Roll-Out功能,將所指定的DCA群組內的ch成員,乖乖地一個個排列在旁邊的推桿區域,所以使用者可以同時操控DCA的Master推桿,以及該群組內所有ch個別的操控。 清楚識別的ch名稱與色塊顯示 在功能性上,TF系列具備的特點包括: 單鍵調控的EQ與Compressor功能。 像TF這樣的數位mixer,定位的就是中小型的演出活動場合,場子多、雜、時間短。使用者每天都需要面對、應付、處理各種不同的應用與情境。進場、設定、彩排、開演、收工走人。總和來說,如何幫助使用者提升處理與執行的速度,才能符合這種市場定位的需求。 簡單、直覺、快速的調整功能,勢必是使用者最最需要的。TF引用原本用於Yamaha類比mixer上的單鍵調控功能,就是為了迎合這個市場使用者的需求。 將原本要分別調整數個參數的功能,打包成單鍵同時調整,讓系統幫你連結這些相關參數,以加快設定的速度。 在單鍵EQ的調控時,TF還提供了三種調整模式Vocal、Intensity、Loudness等,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運用在不同信號的ch上。 當然這些調控功能仍舊保有使用者可以逐項調整的微調模式。 快速設定ch gain的Gain Finder功能。 從以往測試、監看表頭、微調gain旋鈕一步步的方式,改成只要單鍵調整、讓Gain Finder畫面中的燈號盡可能常時維持在綠色條圖狀態,便可得到最佳的Gain位置。 同樣地,ch仍舊擁有meter表頭,所以當然還是可以進行gain的微調。 QuickPro Preset功能,快速完成不同輸入信號源ch的設定。 結合了Audio-Technica、Sennheiser、Shure等mic大廠的技術與經驗值,將各種常用Mic型號在不同應用上的基準參考值,直接做成了Preset,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套用到TF的ch上,省卻了繁複的設定時間。好比是使用Shure Beta57收小鼓的聲音,那就直接從Preset找到”SDr BETA57 Shure” 的Preset,呼叫套用進ch就搞定了。 QuickPro Preset是個包套式的參數組,從Gain、EQ、動態處理,一直到ch名稱與色塊等,一次就設定完成。相較於以往Yamaha數位mixer上的ch、EQ、Dyn的Library記憶組,QuickPro Preset相信會更方便且更能符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 雙類別的場景記憶,Scene A與Scene B各擁有100組場景,方便依據應用的不同,分開存放與管理。 TF在軟體搭配上的特點還有: 提供離線設定與即時操控用的TF Editor。 全功能、PC/Mac雙平台的編輯操控軟體,是使用者在執行音控前置設定上必備的軟體。TF Editor如在具備多點觸控的Win8 PC上執行時,可以使用類似TF觸控屏的滑動手勢來切換功能選單,有趣的是,Yamaha在介紹這個軟體上所使用的平板電腦,跟筆者目前使用的筆電,恰好同樣都是微軟的Surface Pro3,就連鍵盤護套挑的都是紫色的呢,真是太巧了。 提供無線即時操控的軟體TF StageMix。 相信這是很多M7CL、LS9、CL/QL的使用者都會運用的音控利器。TF系列當然不會漏掉這款軟體了。 提供無線即時的個人監聽調控軟體MonitorMix。 這是Yamaha在Mixer操控軟體上的一個新嘗試。提供舞台上的樂手一套可以針對自己的監聽迴路自由進行調控的軟體。 MonitorMix可以在iPhone、iPad等觸控平台上執行,而且同時可以允許多達10個無線控制裝置連結進TF。這對複雜的舞台監聽系統來講,將會是非常方便的。樂手只要隨身有iPhone或iPad,透過無線AP便可以連結來進行自己監聽的調控了。 齊全的錄音功能。 如同其他Yamaha多款數位mixer,USB介面當然可直接接上隨身碟來進行兩軌的錄放音。但若是使用隨附的Cubase AI錄音編輯軟體,USB介面其實可以同時錄放達16軌道。而且若配合其他更高階的錄音軟體例如Cubase Pro等,TF的USB頻寬便可以全功能釋放,同時可以錄放達34軌道的Audio信號。 其他TF系列的特點: 數位音頻網路擴充功能。 TF系列本身並未標配任何的數位音頻網路傳輸系統,所以要使用如Dante系統來進行傳輸連結,需要仰仗擴充卡的選用。以往Yamaha的數位mixer使用的是MY格式的擴充卡,16 in/out的迴路數。而TF系列則是具備一個新一代擴充卡槽,可以允許使用Yamaha新的高容量擴充卡。 手頭的資料未詳細說明擴充卡可以支援何種格式(譬如可否向下相容到MY擴充卡),但為了配合TF系列,Yamaha將推出一張新的Dante擴充卡NY64-D,一張卡便可以提供多達64 in/out、共128迴路的傳輸,會比使用MY卡更具備經濟效益。 擴充卡能讓TF mixer擁有快速連結其他周邊的能力。譬如Dante系統的Stage Box,除了原先的Rio系列的Stage Box外,也可以選用將會在明年推出的Tio1608-D。 整合式的RTA頻譜分析功能。 雖然在官網、目錄上沒有特別提出說明,不過筆者在線路圖上看到了這個RTA迴路的設計,研判TF應該是預定會有RTA功能設計吧。畢竟這已經漸漸變成數位混音座上必備的功能了。 而其顯示的位置根據操作手冊上的敘述,應該就是跟GEQ的顯示疊合在一起(紅色虛線框的位置),方便使用者一邊看著頻譜的顯示、一邊進行調整。 看到這,相信大家也都認同,TF不是僅僅是來接手原本O1V96的市場而已,它把原本O1V96的功能、操控各方面都提升到另一個層級。在付出同樣的價位下,使用者可以擁有更全面的混音平台,而且在更多的混音工具協助下,能夠在更短的時間、更快速地完成整個混音系統的設定與操控。相信這絕對是眾多的音控工程師所追求的。 新一代的TF系列混音座,究竟能對這個市場產生什麼樣的震撼性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Humphrey T.

就像Prosound Web論壇一位發表者說的,Avid終於踢掉原本的舊鞋,迎接這一個S3L加上S6擴展版的新一代Live數位混音座。與舊的Venue D-Show系統相比,Avid的VenueS6L,就像升級擁有大聯盟等級的全新功能與架構。 相信很多Avid電子報的訂閱者跟我一樣,早在一月底、二月初時就開始收到Avid Connect2015的邀約信件。這可能是去年Avid因財報的問題被Nasdaq勒令下市後最大的公開訊息了。 那時候筆者心裏就在想著,這應該不僅僅是Avid ACA會員年會那麼簡單的活動吧,因為: 去年Nasdaq下市後,今年重新站回Nasdaq,需要一個向大眾宣示、穩定投資人與顧客的舉動 去年Avid的代言工程師Robert Scovill來台舉行Venue技術講座,就在九太場的Master Class中,他透露了Avid正進行下一代大型數位混音座研發,且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了。 這次活動大手筆地於4/10~4/12連續三天在Las Vegas的凱薩宮舉行,而且Avid的CEO親自站台 刻意搶在美國NAB展(4/13開始,也在Las Vegas)、德國法蘭克福大展(4/15開始)前夕開始,有著特殊的意義 很多市場上的傳言、PA媒體就預測新一代的數位混音座應該會同時發佈訊息。果然在Avid Connect開始同天,官網加上PA媒體就同步發佈了VenueS6L的訊息。 根據目前官網公佈的資訊為基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新的旗艦機吧。 VenueS6L結構上一樣採取分散處理的方式,如同之前的Venue D-Show或是最近的S3L,系統以三個主要元件架構起來:控台、DSP引擎、I/O。 而VenueS6L強調模組化選配,所以這三個主要元件都可以依需求來組合。控台部分就有三種型號可以選用, S6L-32D、S6L-24D、S6L-24三種控台,差別主要還是在實體的操控介面,包括Fader數、12.1吋觸控螢幕數量、旋鈕等。為了因應戶外陽光下使用的情形,面板上的顯示與燈號均大量採用OLED的元件。抓最大款的S6L-32D來看,其上則會擁有4組12.1吋的觸控螢幕,32 + 2的fader,以及3組32顆多功能旋鈕的模組,大幅度提升操控上的直覺性。 面板上大量的採用OLED元件 DSP引擎部分則依其處理的channel數量,分成兩個型號,一樣的,抓最大處理能量的Venue E6L-192來看,可以在96kHz架構下處理到192個全功能的輸入channel,與96 + 3各自具有7段式PEQ的輸出channel,還有24x24的矩陣輸出、24個VCA群組、32台31段的GEQ等功能。 每組DSP引擎標配是一張HDX192的處理卡,可以擴充到4張處理卡,隨著處理卡的擴充,可同時運算的plug-in就越多,這部分目前手上的資訊不多,看起來最大可以處理到200個plug-in Slot。 I/O主要是Stage 64 Rack,透過12個卡槽,可以選用各種不同的類比與數位的擴充卡,最大可提供64 in / 32 out的輸出入能力。因為都是使用AVB網路介面,所以也可以直接連接S3L系統的Stage 16,提供更大的彈性。 AVB是VenueS6L的系統傳輸骨幹。AVB技術的發展聯盟叫做AVnu,遠在2009年AVnu創立時Avid就是第一代推廣廠商,所以我猜AVB很早就納入到Avid新一代混音平台與傳輸系統的研發計畫中。 VenueS6L基本架構就是以AVB (Audio Video Bridging)的數位音頻網路來負責整個系統連結與傳輸。這三個主元件均標配有AVB的介面,使用網路線便可以進行系統連結。Avid非常強調與AVB系統的連結性,從上一個機種S3L就一直宣傳他們是全球首家從基本架構上就支援AVB的Live Console,再到新版的Protools,以及這個即將上市的S6L,全數支援AVB的網路傳輸連結。 有網友稱VenueS6L就像是之前的Protools S6控台的Live改版,筆者也同意,至少在Master Module的顯示畫面上,如下圖,可以看出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個人覺得,VenueS6L相較原本的Venue D-Show,大致上有下列幾個特別點: 處理通道的胃納量大幅提升:號稱可以支援超過300個通路(目錄上並無清楚指出是in / out加總,還是光指input),這對處理各種Live的應用,的確很方便。 輸出Mix bus大大提升到96 + LCR的通道數(VenueE6L-192),這對現今的越來越嚴苛的混音應用環境來說太重要了。 多組觸控螢幕,提升了操控的靈活與直覺性。 支援HDX的DSP運算,讓On-Board Plug-in提升支援64位元的AAX架構插件,能平行進行更大量、音質更好、延遲更短的混音插件處理。 這點一直是Avid家族的數位混音座的大賣點,也是10年前Venue D-Show推出、在市場上一炮而紅的一大原因。 完整支援AVB,舞台到控台或是多點的連結,現在可以更方便地以真正網路的方式來進行。 透過AVB系統,可以更方便地連接Protools進行多軌錄、放音,或甚至是Virtual Sound Check功能。目前單一AVB系統的架構可以進行多達64軌的錄放音。 I/O收音信號的多點分享,透過Avid True Gain的自動力度補償功能,可以得到完整的解決方案。這已經變成目前中大型數位混音座必備的功能了,包括Yamaha、Digico等多個品牌都列入標準配備。 更方便的Venue軟體,進行系統的前置設定,並且可以與之前的Venue檔案相容。 更完整的備援功能,電源、網路傳輸等均有備援的方案。 其他:2軌的USB隨身碟錄音功能、VCA/Group Spill功能(直接讓控台以fader排列出某個指定的群組)、Touch and Turn旋鈕功能、Customized Layout等。這些功能在其他如Yamaha的新數位混音座上也都已經有配置了。 第一次看到VenueS6L的規範時,直覺上的感覺就是,Avid終於有了一個更完整的Live混音系統方案。S3L僅能算是中小型的應用方案,VenueS6L把各方面的需求都補齊了,混音處理的輸出入迴路、更細緻的操控直覺性、傳輸網路系統、錄放音的整合等,還有一直以來最受歡迎的Plug-in的應用更是提升到64位元AAX的架構。 VenueS6L已然是個相當完整而優異的混音系統,對我來說,再來就是實際上機操控的感覺,還有最重要的:價位。VenueS6L表定要在四月德國展正式登場,而我跳過這次德國展,準備參加六月的美國Infocomm展,到時候除了實機測試外,還有滿多目前資訊上不清楚的地方,要利用機會學習的,滿心期待………..。 Humphrey T.

2005 整整10年前 ​AVID (or Digidesign) 推出了 "Venue" Venue 的D show or ProFile,可以說是32 bit ProTools 的Live 版本 但從ProTool 11開始,64 位元架構的系統汰換了之前的工作環境 新的HDX 跟錄音室的S6 控制台的延續發展 AVID 於2015 四月發表給Live Sound 用的S6L 上ㄧ代的AVID 數位 live 混音台系統由 “控制台Dshow/profile” + “引擎 Mix/Foh rack” +”進出通道 I/O Stage Rack” 組合 新的S6L 系統也類似 但組合模式提供更靈活的選項 控制界面有三種選擇 S6L-32D ,S6L-24D.跟S6L-24 差異是觸控螢幕跟控制旋鈕的多寡 每個控制台都具有8個analogue I/Os,8個AES/EBU digital I/Os 兩組耳機 jacks AVB 的Ethernet port,USBs,DVI-D..... 處理引擎有兩種選項 E6L-192 跟E6L-144 差異在處理 input chs 跟plugins 插件的處理數量 跟Matrix routing 的多寡 8個PCIe 可以選項插卡 選配的插卡有AVB Ethernet ,MADI.Thunderbolt 跟HDX 新的 I/O rack Stage64 最多可以處理64 ins & 32 outs @48/96 KHz 可插12張 每張以8ch 為單位的類比或數位I/O 卡 或是以16ch 為單位的ANO A-Net 卡 跟DNT192 的Dante 卡 Stage 64 I/O Rack 都內建 Dual MADI out 可以把64個inputs 獨立輸出 有word clock I/O 跟其他數位器材同步串聯 雙電源供應 跟ㄧ個用來檢查輸入訊號的耳機監聽jack 雖然還沒真的接觸S6L 從外觀上來看 Faders 跟OLED 觸控螢幕 應該是Studio 版S6 的延續 質感跟前代的D show or Profile 過於塑膠的觸覺差很多 依S6 或S3L 的高貴價格來猜 恐怕也會反應在S6L 從處理引擎結構上看 64位元的HDX卡跟AAX 插件處理是值得期待的表現 處理速度變快跟大量匯流資料的環境將提供比前代32位元多了很多優勢 壞處是TDM時代的32位元插件的汰換 數位調音台的成功與否 除了聲音要好 更需要穩定的操作表現 Protools 11 開始使用AAX 插件 使用者介面跟新的運算功能表現 都大幅領先舊的32位元插件 plugin 大廠們除了忙著更新讓以前TDM or Native 32位元插件能在64位元的運算中繼續使用 也都開始針對64 bit 的AAX DSP 版本開始提供新插件 HDX 插卡在protools 的latency 可達0.7ms 這樣的數據對需要”即時”跟”Low Latency “的live 數位調音台 是很有幫助的 除了正式上路後的穩定性需要市場檢驗 AVID S6L 的發表 想必會加速未來更多 AAX DSP的產品開發 此外AVID 的網路音頻格式主要支持AVB 這對於將來的網路音頻格式也添加了變數 隱藏版的S3LX 的iPad control 雖然沒發表 我想等2015 第3季 S6L正式上市時 應該也會供應下載搭配S6L 使用 沒道理S3LX 能用.. S6L 不行 對吧

電腦跟數位在音響器材的日漸普及 至少帶來了“表頭”這個好處 傳統的類比混音控台,多半只提供”音量” (VU or Peak..or both) “正負極性” (correlation)的讀表 高階的可能還俱備了”Phase Goniometer” 向量圖表... 音響器材的對音量動態範圍表現有其上下 不過大 可避免失真訊號產生 不過小 可維持好的訊躁比(S/N ratio) 降低底躁 脫離了正常運作範圍 聽覺會被告知 而表頭的閱讀是客觀的佐證 做什麼事 聽見什麼 看什麼錶 多數時候 我覺得”聲音的比較”是表頭最幫忙的時候 比如 input 訊號 peaking 跟不peaking 的比較 (level peak or over load) 訊號EQ處理前後的頻率分析比較 (RTA & Phase) 訊號動態處理前後的amplitude大小聲比較(RTA & Level) 左右訊號的相位差異比較 (Mono /Sum & difference) ..etc 切換“In/Out" ,"bypass" 邊聽邊看 表頭讀取在比較的情況下 提供作決定的依據 在從前“meter”不是隨手可得的工作環境下 更重要的是 “耳聽為憑” 人腦對聲音的反應並不比機器慢 沒有表頭可以依賴 反而是對”聽力”很好的訓練 在2015這個年代 只要有個PC 配合audio i/O +軟體 Level 跟各式level表頭都可輕易成為輔助工具 用來輔助訓練”聽力”的工具 善用表頭輔佐 是現代音響師該具備的優勢 但態度上仍應以”聽覺”為主 畢竟 開車還是要看著路面 注意路況 而不是盯著速度跟油門轉速表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