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nate 展會上,Audinate也發表了Dante Director與Dante Connet兩套以雲端為主的軟體。 Dante Director讓系統管理者可以透過Internet連結到世界各地的Dante系統,並進行遠端的監控、除錯或甚至patch調整。 這個Youtube上的影片概念性的介紹Dante Director的用途,可以參考。 New Dante Director from Audinate | InfoComm 2024 Dante connect 這個產品是在去年展會就有推出,今年展會已經可以看到幾個應用範例了。透過雲端、來連結數個位於不同地方、不同城市、不同國度的Dante系統,這是Dante Connect主要的訴求,讓跨雲端的整合混音變得容易許多。 上圖例簡單地描述一個跨雲端、多地域的整合系統,但圖中其實包括了數個特別的元件,以便讓整個系統的連結、時脈同步、管理、監控能落實。 系統中必要的Dante Domain Manager,負責整個系統的發掘、統合、時脈配置、管理等工作。 量身訂做的Dante Virtual Card特別版,可以執行達到256ch、允許Unicast leader clock的同步,以及4~40ms的latency設定。 能提供cloud clocking的Dante Gateway,讓低latency的訊號能與高latency (好比>40ms) 的訊號能夠無縫連結。 能透過廣域網路Internet來監聽audio訊號的Dante Monitor。需要利用Dante/WebRTC Bridge功能來執行。 範例中包括了Cloud to Cloud 端對端、Cloud to Ground 端對地等多種應用,的確幫現代的混音系統,開啟了相當多的應用可能性。 其他品牌也有推出搭配這種雲端混音應用的產品,像下圖的SSL System T Fader Tile, 或是Waves在去年展會推出的Waves Cloud MX Audio Mixer,也是與Dante完全相容、可以處理到256ch,雲端混音型態的控制系統。 不難理解為什麼Dante能夠統整網路音頻系統的領域,他們的開發整合能力真的相當優異。 Audio Technica 疫情前的Infocomm,筆者曾特別參訪他們關於microphone array的技術說明與展示。今年他們有應用到這種技術的Ceiling Mic產品ATND1061,有入圍展會的Best of Show,所以也特別來參訪一下。 強調具有同類型產品中最小體積,單邊僅不到23公分,內建強大的DSP處理機制,在今年初的韌體升級時,加入了VISCA的影像控制網路協定功能,有點類似前述Yamaha提出的mic聚焦的三維座標傳送、控制攝影機的聚焦位置,產生影音同步控制的功能。今年展會有幾個品牌都在強調類似的控制機制。 Q-Sys Vision Suite Q-Sys是在2023年8月宣布併購多攝影機自動切換控制的Seervision品牌。這家軟體公司係以AI分析為基底,讓多攝影機自動切換的控制跳脫傳統的面部辨識追蹤方式、進入到更精確靈活的全軀幹追蹤方式,配合可定義、切換的攝影框模式,讓演講者能更自然的來進行講座。 QSC以最短的時間來進行整合,讓這個技術結合原本Q-SYS的控制核心與ptz攝影機,並在這次的展會上發表VisionSuite的技術。 依然以全軀幹辨識的方式來進行攝影機追蹤, 因此即使演講者背對攝影機,仍能有效追蹤其動作。 這套系統不僅可以控制ptz攝影機,還可以透過Q-SYS來啟動像電子白板、燈光等其他設備,好比演講者走到電子白板前,即可自動啟動電子白板。 當然也可以設定成多演講者模式,當偵測到多位演講者時,攝影機自動切換到正面攝影機並zoom到廣視角。 當然也可以設定當Array Mic偵測到某個參與者發言時,自動切換到相對的攝影機來追蹤發言者。 這套系統目前已經取得Microsoft Team的認證,對於會議系統的使用與搭配上具有相當好的整合性。不得不佩服Q-Sys在這塊領域的專業度。 Best of Show Award Infocomm 2024 這個獎項歷年都是由各不同領域的雜誌舉辦、由讀者票選得出,但因為真的有點 "太多" 家舉辦了,無法一一列舉,就說是 "族繁不及備載" 吧 ! 光是AV類雜誌的票選就有三組得獎名單、頒給約90家廠商。 安裝類雜誌也有另一組得獎名單、頒給約20家廠商。 投影機類的也有一份得獎名單。 系統整合商領域的也有一份得獎名單。 Mix與幾家雜誌也有自己的得獎名單 總之,就是每家廠商都有希望喔 !! Humphrey T

Infocomm2024今年回到Las Vegas舉辦,在6/14告一段落。除了Audio / Video / Lighting / Control等各領域的產品與技術的展示外,各項訓練課程與檢定等也一直是展會的重點。 今年共有來自125個國家的30271位參觀者,國際參觀者佔了23%比重。展會參觀者老實說並沒有去年在Orlando時的人數多 (36600人),不過以我多年來的觀察,Infocomm在東岸的參觀人數一向會較多,已成為常態。 轉機Seattle 往年都是在LA中轉到Las Vegas或是Orlando,今年由於看到Delta達美航空在6月初開始有直飛Seattle的班機、也有提供豪華經濟艙的艙等,加上以往常搭的長榮航空,雖有直飛Seattle、但是經濟艙再上去就是商務艙、費用太高了,因此今年就選擇了達美航空,也是個嚐鮮的舉動吧! MSG Sphere參觀 在展會的前一天,Infocomm主辦單位舉行了歡迎晚會,這次大手筆與Las Vegas的新地標MSG Sphere合作,包下一個晚上時段,讓預先報名並繳費 (報名費用是USD$125) 的參加者可以自由地在Sphere內用餐並參觀。 Sphere外已經看得到排隊準備進場的參加者 關於Sphere的介紹文章,筆者在去年10月Sphere開幕後就有po了一篇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覽一下,如下鍊結。 https://humphreytech.blogspot.com/2023/10/msg-sphere.html Infocomm開始的前一天筆者除了先到會場拿了參加證、並隨意逛了一下,接者就前往Sphere準備參加這個令人心儀的晚會活動。 下圖是在Shpere外頭拍攝它的外觀球體螢幕,可以清楚看到它的LED間距,只是因為它實在太巨大、53900㎡的面積,在遠距觀看時,解析度還是滿好的。 6點進場後到8點鐘是自由參觀與用餐時間,雖然主要是美式食物類型,但採用All-you-can-eat,加上各種飲料、調酒可以任選,食物料理的也很不錯,還是很愉快的用餐體驗。 用完餐到處參觀,也可以直接進到演藝廳內,已經有許多人跟我一樣,一邊參觀、一邊尋找等一下觀看電影的最佳位置。因為是包場,加上整個演藝廳其實有18000個座位、遠超過報名參加的人,所以除了事先規劃的VIP特別區域外,幾乎整個演藝廳的位置都可以選。反正時間相當充裕,就慢慢挑吧! 演藝廳的球體螢幕解析度實在高,16K x 16K、加上夠大、等同於從腳底包到頭頂,因此觀看到像下圖、整個地球一直逼近、到蓋滿你的整個眼前時,視覺的感受真的很震撼。另外,場內的座椅有加裝震動回饋效果。加上螢幕後方與周圍的Holoplot喇叭系統,音樂的低頻punch、或是電影的爆破震撼畫面、配合座椅細膩逼真的震動效果,真的是很棒的體驗。觀眾區還裝設有氣流噴射裝置,直接連動到畫面,好比像龍捲風、暴風雨等情境時,非常有感。 這次Sphere演藝廳內的體驗,不管是在視覺上、聽覺上都是一個很棒的經驗,絕對值回票價。 Yamaha攤位 不曉得已經幾年了,不過印象中從2022的Infocomm秀展開始,Yamaha就取消了以往非常重要的Audio Demo Room的設置、改成僅設攤位了,對於這種Audio起家的廠牌而言,個人一直覺得相當可惜。 Yamaha在2014年併購Revolabs這家以會議產品起家、創立不到10年的公司,並在2018年改名Yamaha UC。在今年2024的3月底才看到訊息,這家公司將在2024年6月底前清算、併入Yamaha的美國子公司來運營。看來應該算功成身退吧,因為此舉預期會為Yamaha整體利潤增加25億美金的合併效益。所以明年Infocomm應該就看不到UC的獨立攤位、跟PA彙整合成一體吧。 所以,是的,今年Yamaha仍舊以UC為主軸,雖然PA的產品仍舊佔了一半的攤位,但Nexo產品採靜態陳列,甚至沒有Yamaha的MIPA喇叭,僅有工程型喇叭靜態展示。同樣如前兩年,以往頗重視的AFC、以及後來試圖推展的Immersive系統,也是完全消失在展會內。 去年Yamaha攤位特別強調的、以Adecia週邊器材RM-CG Ceiling Mic內置的Microphone array、收音自動聚焦在演講者的功能、截取出來三維座標直接傳輸給可tracking的Ptz Camera上,讓Camera也追蹤到同一個聲源,達到影音同步攝影/收音的功能。 RM-CG顯示追蹤到的聲源位置與相關數據 今年主要則是具有類似概念、Smart Framing功能的CS800、CS500 整合式會議系統套件。配置攝影機、Mic系統、喇叭於一體,簡化會議系統的設置、但功能更強化。 透過Smart Framing讓影像的抓取與收音兩者的聚焦能夠結合,不需要再有特別的人手來執行控制。 另一邊的攤位則是以控台為主的陳列,正面主角仍是DM7,搭配了VST Rack的plug-in系統,以及擴充面板的DM7 Control,展現產品的擴充性。 攤位另一邊的Nexo系統,則如去年、採用靜態陳列,擺放了包括P系列、ePS系列、eLS系列,以及ID系列的ID84、ID14、ID24等。 Humphrey T

在筆者任職的九太音響,Yamaha的DXR15、DXS15是我們常用的喇叭系統,外出的機率相當高。但這樣的喇叭系統擺放好後,你會習慣性量測、發掘問題來解決嗎? 如果你找時間針對這兩個喇叭去做量測,相信結果會讓你驚訝,原來這兩支喇叭在交集頻率帶上的相位差異問題、絕對需要我們做delay補償來解決的。 筆者使用近距離的貼地量測方式,盡可能在環境最佳、直射音絕對宰制的條件來求取兩支喇叭的基本參數。亦即是量測兩支喇叭在盡可能無反射音干擾下的正常聲波投射類型。 下圖是兩支喇叭的基礎量測。綠色曲線是DXR15、藍色曲線是Sub DXS15。 系統使用Lake LM做為電子分音系統,設定24dB/oct、分頻點80Hz的Filter。 從Phase曲線可以看到,明顯的兩條曲線在約52Hz到125Hz頻率帶,會有120°到230°不等的Phase差異。 如果透過公式計算,可以得知phase差異大於120°的兩個波型、能量疊加時其實得不到增易、並會開始不增反減。如下圖,綠色、藍色兩個能量相同波型以120°的phase差異疊合,得到的能量增易是0dB(紅色波型)、與原本單一波型能量相同。 而且在80Hz附近,兩者的phase誤差甚至來到180°左右,對於能量是抵銷、完全不利的情形。 雖然電子分音的分頻點也剛好80Hz,但即使我們改變分頻點、移高到90Hz,重新量測的phase曲線有些改變,不過仍舊在十字標的80Hz左右產生180° phase差異。 這種不利的狀態下,讓兩者能量Sum時,產生如下圖的能量不增反減,深紅色曲線是疊加後的結果,在十字標80Hz頻率附近產生最大抵銷,讓Sub在此處的能量還比原本減少3dB以上。 我們將原本量測的相位曲線,抓80.6Hz位置,圖上可以得出兩者phase差異184.4°,加以計算後,約為6.19ms的phase時間差,將之補償到到達時間稍快的DXR15的迴路上。 再重新量測,delay補償後、DXR15的phase曲線,可以看到DXR15的淺綠色phase曲線在十字標80Hz左右完全貼合到DXS15的藍色曲線上,而且一路到140Hz左右、兩者的phase誤差都維持在60°內,對於交集頻率帶的能量疊加,兩者回到正向有利的狀態。 再量測Sum的曲線,深紅色為delay補償後的疊加曲線,我們把能量要回來了! 由於80Hz附近的頻率帶phase曲線完全貼合,所以可以看到十字標的80Hz附近,能量疊加維持穩定飽滿的狀態。 由於頻率交集區能量一來一往差異達6dB,因此聽覺上非常清楚,比較delay補償前後,聽起來就像Sub多擺了一支呢。 Yamaha DXS是屬於Band Pass類型的超低音設計,我們聽到的聲音其實都不是直射音,而是箱體反射多次後的聲響,好處是音壓增大,但延遲是其中一個附帶缺點。 使用這種設計的Sub喇叭,現場量測上就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搭配像DXR喇叭一起使用、一旦產生足以抵銷能量的相位誤差,不做適當補償就會讓能量平白無故地損耗掉,消失在空間裡了。 原廠手冊上沒提到上述這些兩者一起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吧? Humphrey T

趁年底剛好有同行想要一台入門級處理器的機會,筆者任職的公司九太把原有Yamaha MTX3處理掉、換購一台再高階的處理器:QSC Core110f。藉此文將個人到目前為止的經驗,分享給各位。 大部分同業對於QSC品牌的印象應該是業界知名的擴大器、喇叭、小型數位混音座的製造商,是吧?的確,這幾個產品類別QSC是很有名,但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可能有幾個: 1. QSC在1981年即開始OEM Dolby實驗室的擴大器,進而踏入電影院的市場。在業界來說,非常早就在電影院市場奠下基礎。 2. 1992年即開始發展自家的網路Audio平台,1996年成為網路Audio先驅的CobraNet第一家授權生產商。 3. 2006年延攬了CobraNet的研發團隊,並在2009年推出Q-SYS這個Audio / Video / Control三合一的網路通訊協定,在ProAV領域訂立里程碑。 4. 2015年推出處理器系統Core110f與會議室整合系統。 雖然QSC在處理器的發展比較晚,不過因為他們在網路AV、控制整合上擁有的良好基礎搭配下,這幾年進展非常快速。個人對於QSC的處理器算是滿期待的。 筆者在這幾年陸續通過、並拿到QSC的兩張系統設計國際證照,因此在一確認九太會採購他們家的處理器後,便著手開始做系統的規劃,試著把九太做外場時在處理器上可能的運用需求、在Core110f上模擬出來,也好與其他同事共同討論修飾。 首先簡單瞭解一下Core110f與九太原本的處理器的異同處。 第一眼印象應該是Core110f像是Lake LM與DME24的綜合體,是吧? 的確,Core110f具有Lake獨特的FIR線性相位分頻處理、與DME的客製化迴路架構。 Core110f其實在輸出入迴路上更加彈性,類比輸出入標配是8 + 8,但是因為多了一組所謂的Flex I/O 8迴路,可以指定為輸入或輸出,所以暫時先假定具有12 + 12的類比輸出入吧! 另外還配置有8 + 8的Dante迴路,對於需要的輸出系統處理配置上相信會更靈活。 如果把Flex I/O全設定成輸出的話,Core110f可以進行16類比 + 8 Dante、共24路輸出的處理! 如下圖,Core110f輸出入配置的是小的Euro Block裸線接頭,跟Yamaha MTX3用的不同。 Core110f雖然與DME同樣是客製化的迴路架構,但處理器運算法則應該是與DME不同掛的。舉例,DME24無法使用64x64的Matrix Mixer、但可以開啟3組32x32的Matrix,系統資源會佔掉86%。 而Core110f上可以開啟到128x128的Matrix,佔掉資源69%,筆者相信,單純以處理能力來說,Core110f是勝出許多的。 而且DME的運算法則無法執行FIR模式、因此需要另外添購FIR的運算器擴充卡(不便宜)才能執行,在Core110f上直接就可以進行。 唯一可惜的是,Core110f僅支援到24bit / 48kHz,無法像DME或Lake LM一樣達96kHz。 對比Lake LM,Core110f同樣具有Linear Phase的FIR Filter,也同樣有Lake的Raise-Cosine與類似Mesa 的非對稱式運算PEQ可使用,當然也有All-Pass-Filter與自動迴授抑制功能的Notch Feedback Filter。 DME上絕大部分的處理元件在Core110f上都能找到類似功能的元件,而Core110f還具有很多特殊功能的元件,這邊僅談一些與外場執行上較相關的部分 : Time Code產生與讀取元件,可以搭配Program、燈光、視訊連動控制使用 A或C加權的SPL / LEQ表頭,如果搭配多支量測Mic輸入,在控場時直接可以監控每個點的音壓變化。 True Peak或RMS的表頭,這在一般數位混音座上比較少見。尤其使用RMS表頭,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瞭解系統的平均能量。 甚至,Core110f還擁有LKFS的響度表頭,對於執行OB、直播錄存等情形、需要搭配各種節目播出系統的需求時,可以有更客觀的參考。 多軌的USB Audio播放元件,最多可以開啟兩組USB audio的元件、各8個CH,讓電腦接上USB線、可以擁有16個CH直通Core110f,如果Program的電腦在Core110f旁,一條USB線就搞定多軌的Program訊號播放,而且這個USB audio的驅動程式內建在Core110f上、電腦不用另外安裝,隨插即用。 另外,Core110f內建有約1.5G的記憶體,可以直接將歌曲檔透過電腦上傳到記憶體內,如下圖,還可以用資料夾方式、編排不同播放清單來管理,在執行外場時、播放一些常用的歌曲、開場襯底音樂等更加容易。 Core110f還內建有執行外場常用的標準雙通道量測元件。即使元件的功能僅是入門款,搭配剛剛提到的A或C加權的SPL / LEQ表頭,在外場的監控上也滿不錯的。 使用過DME系統設計、看了下圖應該會很熟悉,的確,Core110f也是使用各種功能元件、加上元件間的配線來完成整個系統的設計。比較特殊的是,Core110f具有所謂的信號標籤與多軌Snake Cable的配接方式。 上圖的紅色方框就是信號標籤,每個端點註記標籤後,對應端點就直接從標籤清單中挑選想要的信號即可連結,中間不用再配線,概念有點像無線傳輸系統的傳送器與接收器概念。右側紅色原框就是Snake Cable、多個端點匯總成一個大端點、再以單一線路連接出去即可。同樣也可再註記上標籤,用“無線傳輸”方式連接到對應端點。整個系統設計圖面上會更清楚、更易編排。 Core110f還具備有很方便的HoverMon刺探式監聽功能。如下圖,只要把滑鼠指標指到想監聽的端點位置、會即時出現該端點的小頻譜,在進行系統除錯、監控時真的非常方便,即時抓出信號在那個路徑位置出了錯,或是如下圖,即時瞭解過了這個分頻處理元件後,信號是否被處理妥善了。 收到機器的前三天,筆者也做了無數次系統規劃模擬測試,希望在外場上手操控時,能先有一個基礎架構出來,再慢慢在實做中修改出最終版本來。筆者將九太常用的系統架構分類成三種:LRFS輸入/走傳統分頻方式輸出、LRFS輸入/走線性分頻加多個Sub Array控制迴路、特殊用途8 in/8out系統。 基本上是把每種架構理想的處理方式全部做成一個大系統、這樣使用上就不需要每次Load檔案。原本的理想是希望每個處理路徑上都配置類似Lake的Mesa PEQ,不過,這種在Core110f上稱之為FlatTop PEQ的元件很耗資源、就算僅在主要通路上配上這種元件後,整個系統會把Core110f的系統資源操到96%。因此筆者改成僅在系統Main迴路上使用FlatTop PEQ、Sub系統就用傳統PEQ處理。留一點系統資源做日後系統修改預備。 Core110f的元件種類遠比DME24N來的廣泛,由於QSC的專屬網路Q-SYS是個Audio / Video / Control三合一的網路架構,因此它還擁有視訊處理的元件、還有很多控制功能的元件。像下圖,Core110f背板具有HDMI端子,以及標準有線電話端子,如果有Call-In的需求,這個功能或許能應用上。 還有像下圖這個在最近加入的新元件Time-Line時間軸,可以事先編排、在接收到Timecode時、系統要如何因應(何時切換Snapshot、播放什麼歌曲、音量如何變化等)。 Core110f對筆者而言,是個全新的處理器領域,不僅是因為多了更多、更廣的元件,它還具備了在Yamaha處理器上、或甚至大部分業界的處理器所沒有的領域,就是邏輯控制功能。大部分的處理器上無法執行像“IF………… , Then Go…………..”的邏輯判斷處理。筆者曾經在DME-N上做過幾個工程系統的設計、執行簡單邏輯判斷的功能,但那是用自己編排的數個Audio元件硬湊出來的,很陽春的簡單判斷而已。 Core110f上可以用兩種程式語言來寫想要執行的功能,讓這種邏輯控制變成可行。 一種是Blcok Controller用非常多種已編寫好的指令方塊、自己編排組成想要的功能。 如果很習慣寫程式的人,便可以直接使用第二種的Lua指令程式,來編寫自己想要的功能。 透過這兩種方式,讓處理器的設計規劃方向變得非常靈活。 Core110f的使用者控制介面設計也是個人滿欣賞的,它是目前筆者知道的處理器系統、唯一具備如同PhotoShop美編軟體多Layer概念的介面設計系統。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疊層來讓使用者控制介面變的更直觀、好用。 下圖是筆者在幾年前考QSC的國際認證期間、利用疊層來設計的一個餐廳空間分割/合併的控制介面。 不過,上述的程式編寫與使用者控制介面設計功能,在Core110f上是需要另外付費的,但至少在設計上可以有更多樣的選擇來完成案件規劃。 來談談筆者這次規劃的內容: Core110f的系統規劃可以採用獨立頁面的方式來區隔不同的系統架構,因此筆者把三個不同的系統操控架構放在個別的頁面裡,再將系統總成的輸出處理、最後輸出的處理、與輸入/輸出配置部分放在最後三頁,所以打開設計檔會看到如下圖6個頁面。 操控頁面分別是: LRFS走線性分頻輸出控制頁面 LRFS走傳統分頻輸出控制頁面 特殊用途控制頁面 基本上三者的頁面編排都近似,左邊上面是迴路區塊、輸出入表頭控制,左邊下方是場景控制與OSC測試訊號控制,右邊則是三個量測用大圖形,包括Mag /相位量測圖、現場音壓SPL量測、LEQ長時音壓量測圖等。 要調整某個迴路端點的參數,直接雙點該元件即可打開控制畫面,筆者還設計了兩個訊號探棒如下圖一的紅虛線框處,分別是量測通道探棒(紅色)與參考通道探棒(綠色),如果點開整串Array的FlatTop PEQ、修飾EQ參數,並把量測通道探棒置放在遠端喇叭輸出迴路上,如下圖二 ,接著便可以在量測圖上看到探棒放置的端點的信號之Magnitude差異曲線與相位曲線的態勢,如下圖三。 探棒可以方便我們偵測迴路上任意端點的訊號狀態,而且直接連結量測功能整合一起,相當靈活。 兩個探棒可以隨意偵測任兩個端點的信號,如下圖一,即可隨時比對信號經過兩個端點、將之間變化顯示在量測圖上,如下圖二。 量測區還附上了現場SPL量測與長時LEQ量測,如上圖右側,這個部分,筆者預設了量測Mic的通道,在Flex I/O的第一迴路接上量測Mic、便可以即時把數據顯示於此。 這個部分在現場監控應該是相當方便的功能吧。 如果將來有需要,可以試著多放幾個音壓量測元件、配合多支量測Mic,就可隨時偵測現場多個點即時與長時的音壓變化。 相信Core110f應用在Live現場或是在工程系統上,應該都會是不錯的訊號處理系統。 各位認為呢? Humphrey T

2005 整整10年前 AVID (or Digidesign) 推出了 "Venue" Venue 的D show or ProFile,可以說是32 bit ProTools 的Live 版本 但從ProTool 11開始,64 位元架構的系統汰換了之前的工作環境 新的HDX 跟錄音室的S6 控制台的延續發展 AVID 於2015 四月發表給Live Sound 用的S6L 上ㄧ代的AVID 數位 live 混音台系統由 “控制台Dshow/profile” + “引擎 Mix/Foh rack” +”進出通道 I/O Stage Rack” 組合 新的S6L 系統也類似 但組合模式提供更靈活的選項 控制界面有三種選擇 S6L-32D ,S6L-24D.跟S6L-24 差異是觸控螢幕跟控制旋鈕的多寡 每個控制台都具有8個analogue I/Os,8個AES/EBU digital I/Os 兩組耳機 jacks AVB 的Ethernet port,USBs,DVI-D..... 處理引擎有兩種選項 E6L-192 跟E6L-144 差異在處理 input chs 跟plugins 插件的處理數量 跟Matrix routing 的多寡 8個PCIe 可以選項插卡 選配的插卡有AVB Ethernet ,MADI.Thunderbolt 跟HDX 新的 I/O rack Stage64 最多可以處理64 ins & 32 outs @48/96 KHz 可插12張 每張以8ch 為單位的類比或數位I/O 卡 或是以16ch 為單位的ANO A-Net 卡 跟DNT192 的Dante 卡 Stage 64 I/O Rack 都內建 Dual MADI out 可以把64個inputs 獨立輸出 有word clock I/O 跟其他數位器材同步串聯 雙電源供應 跟ㄧ個用來檢查輸入訊號的耳機監聽jack 雖然還沒真的接觸S6L 從外觀上來看 Faders 跟OLED 觸控螢幕 應該是Studio 版S6 的延續 質感跟前代的D show or Profile 過於塑膠的觸覺差很多 依S6 或S3L 的高貴價格來猜 恐怕也會反應在S6L 從處理引擎結構上看 64位元的HDX卡跟AAX 插件處理是值得期待的表現 處理速度變快跟大量匯流資料的環境將提供比前代32位元多了很多優勢 壞處是TDM時代的32位元插件的汰換 數位調音台的成功與否 除了聲音要好 更需要穩定的操作表現 Protools 11 開始使用AAX 插件 使用者介面跟新的運算功能表現 都大幅領先舊的32位元插件 plugin 大廠們除了忙著更新讓以前TDM or Native 32位元插件能在64位元的運算中繼續使用 也都開始針對64 bit 的AAX DSP 版本開始提供新插件 HDX 插卡在protools 的latency 可達0.7ms 這樣的數據對需要”即時”跟”Low Latency “的live 數位調音台 是很有幫助的 除了正式上路後的穩定性需要市場檢驗 AVID S6L 的發表 想必會加速未來更多 AAX DSP的產品開發 此外AVID 的網路音頻格式主要支持AVB 這對於將來的網路音頻格式也添加了變數 隱藏版的S3LX 的iPad control 雖然沒發表 我想等2015 第3季 S6L正式上市時 應該也會供應下載搭配S6L 使用 沒道理S3LX 能用.. S6L 不行 對吧

1
2


業界動態(35)
PA器材介紹(8)
音場系統(8)
Mixing Console(8)
Plug-in(2)
數位音頻網路(4)
Power User(4)
Old School Things(1)
彩排技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