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live混音不是了不起的太空科技 事實上..可能更類似巫術或魔術 錄音室的混音作品可以ㄧ致性的永遠存在CD ,然後被重複回放 重複ㄧ致性的完美演出 但現場live的每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 無法ㄧ致性的重複 並且很難接近完美 FOH音響師創建一個引導觀眾的旅程 為現場聽眾留下ㄧ次感官記憶 感覺就是一切 ! “這是我聽過最棒的表演!” 當有人走出演唱會這樣說時... 到底有多準確? 他們的判斷標準是傳真度 ?音樂balance ? 器材搭配完美? 或者是期待和興奮影響了他們的情緒 ? 我們不能強迫觀眾的感覺 但我們可以試圖保證觀眾聽到音樂的最重要的部分 同時盡最大努力掩蓋和淡化聲學出現的任何負面問題 想像一下 .. 當FOH 音響師以最大的努力 表演了一系列精密和複雜的流程 ... 然後觀眾湊到控制台 ..並說,“嘿 ! 大師 我聽不到鍵盤的聲音 ...” 你首先想到的也許是,,真沒禮貌!! 他顯然對在控台的後面Mixing的複雜性一無所知... 好吧 但也許不是 有時工程師太過於急著表現技術深度 但忘記什麼才是 最根本 最重要 觀眾倒底真正關心什麼? 觀眾想聽 主唱 觀眾想聽 音樂 FOH該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用音樂帶領他們的情緒去幸福快樂憤怒 或任何特定的音樂應該帶來的感覺 讓他們可以不用思考是否能聽清楚了"主唱"跟"音樂" 無論什麼不對的聲音 任何突發的問題 如果觀眾不喜歡... 那麼這個問題就是FOH工程師的問題 沒有任何藉口 FOH工程師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力” 例如: 在演出開始一切似乎不錯,但後來意識到吉他聲不見了 應該要馬上試圖“修復”問題 讓吉他的表演能傳達給觀眾 而不是隱藏錯誤 推託 找藉口 有很多情況下 音響師是演出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眾關心的 不是你如何mixing 如何收音... 別再自欺欺人了...你應該聽過工程師太用力想玩器材. 太想試EQ ..而Mixing出ㄧ個悲劇 其實 95%的觀眾或多數不知道,而且真的不關心你是否使用了名牌喇叭系統,超級控台 或是在Vocal 通道上了20,000美元的真空管compressor... 觀眾關心的是 “吉他是表演的ㄧ部份" 一切都歸於這一點 "How is the Sound of the mix" 自我的主觀認定 也許是種原則 但卻可能是很糟的職業表現 風格 態度 請不要用器材 手法規範標準 我的經驗裡 只有 人 讓器材知名 沒有 器材 讓人的技術無敵 請用聲音表演 讓觀眾肯定

電腦跟數位在音響器材的日漸普及 至少帶來了“表頭”這個好處 傳統的類比混音控台,多半只提供”音量” (VU or Peak..or both) “正負極性” (correlation) 的讀表 高階的可能還俱備了”Phase Goniometer” 向量圖表... 音響器材的對音量動態範圍表現有其上下 不過大 可避免失真訊號產生 不過小 可維持好的訊躁比(S/N ratio) 降低底躁 脫離了正常運作範圍 聽覺會被告知 而表頭的閱讀是客觀的佐證 做什麼事 聽見什麼 看什麼錶 多數時候 我覺得”聲音的比較”是表頭最幫忙的時候 比如 input 訊號 peaking 跟不peaking 的比較 (level peak or over load) 訊號EQ處理前後的頻率分析比較 (RTA & Phase) 訊號動態處理前後的amplitude大小聲比較(RTA & Level) 左右訊號的相位差異比較 (Mono /Sum & difference) ..etc 切換“In/Out" ,"bypass" 邊聽邊看 表頭讀取在比較的情況下 提供作決定的依據 在從前“meter”不是隨手可得的工作環境下 更重要的是 “耳聽為憑” 人腦對聲音的反應並不比機器慢 沒有表頭可以依賴 反而是對”聽力”很好的訓練 在2015這個年代 只要有個PC 配合audio i/O +軟體 Level 跟各式level表頭都可輕易成為輔助工具 用來輔助訓練”聽力”的工具 善用表頭輔佐 是現代音響師該具備的優勢 但態度上仍應以”聽覺”為主 畢竟 開車還是要看著路面 注意路況 而不是盯著速度跟油門轉速表

before Sound Check ... 不斷地保持學習 是20多年的聲音工作讓我覺得最重要的觀念 1989年 我離開台灣到英國 理由單純 想學ㄧ些沒人教的功夫 只能往有人教的地方去 主動求知 保持學習 這個態度對我十分受用 20年前很多理論 現在還是很重要的根基 但10年前的尖端 也很多都默默淡出落後了 學過的事 不論管不管用 保持學習 是基本防禦工事 離開學校進入工作 從錄音室助理工作到演唱會工程總監 我學習很多書本裡沒提的東西 ㄧ些實際的經驗法則 ㄧ些值得主動學習的專業 我理出ㄧ些學習經驗 分享我如何去準備ㄧ個工作 ㄧ個session ㄧ個gig #1 Get Prepared for A “Gig” “Gig” 是我到了英國工作才學到的單字 意思是 “工作” ...大多時候是指演出 或類似相關的工作 “事前的準備”是做好”gig”很重要的事 如果可以.. 主動花時間參與彩排 瞭解音樂風格 認識ㄧ些名字 清楚ㄧ些順序 規劃工作的範圍... 彩排的進行中 有很多的線索 可以讓準備工作很有效能 把演出的音樂聽熟 是提升自己非常好的機會 跟音樂人溝通 “音樂”常常是友善的起點 也同時是學習溝通工作的開始 “這段 solo 會不會有點大聲 ?“的提問 永遠會比 ”這段 solo 請彈小力點 ?”來得有禮貌 投入工作內容的準備 投入工作團隊的協調 誠懇的起點常常都有好的結果 #2 Get a clear “Ch list” & “Stage plan” 清楚 的舞台佈置圖跟軌道清單是重要的溝通文件 清楚的舞台圖能告訴相關人員 鼓組在哪 吉他音箱怎麼放 左右哪裡是bass 進出方向動線 相對距離關係.. 如果舞台圖用很多暱稱人名標示樂手 , 器材型號手寫模糊, 位置標示凌亂 工作效率就可能浪費在ㄧ些不必要.. 舞台圖可以很藝術 狠科技 但基本要求是 清楚達意 清楚的軌道訊號列表 要合理 符合實際 而不是當成Wish list 做準備 大型或小型演出 花時間瞭解演出的規模 場地條件 降低修改往返文件的機率 把時間花在有效的準備工作 等別人通知 不如主動找答案

正確的收線習慣可以延長線材的使用壽命 放線不再打結 ~


1
2


OLD School 老學校(3)
線上影音講座(2)
PA講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