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德國展才剛展開,已經陸續收到許多的產品新訊息了。然而其中最讓我期待的,當然還是公司已經擁有的Yamaha PM10在展會發表的新系統架構與V1.5韌體升級。 今年是Yamaha在市場推動數位混音座的30週年,從1987的DMP系列開始,我的職場30多年就一直跟著這些產品一起成長,對我來說,每一台數位混音座都是一段難忘的回憶呢。 這次在德國展發佈的PM10新訊息,包括了硬體與韌體兩大部分。 PM10的新控台CS-R10S 它是全功能的控台,只是比原本的CS-R10小一號,少了一組12 Fader的Bay模組。CS-R10S可以在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單獨執行系統的完整操控(好比在OB VAN內),或是在韌體升級後,搭配CS-R10來執行Dual Console雙控台的操控模式,或是擔任CS-R10的SideCar,擴充其硬體的操控介面。這讓整個PM10系統變得更具彈性了。 TwinLANe傳輸卡HY256-TL-SMF 代碼的SMF,亦即Single Mode Fiber,代表這片傳輸卡使用單模光纖系統來進行傳輸。 原本的TwinLANe傳輸卡HY256-TL搭配使用的是多模光纖,廠商建議的點對點傳輸距離上限是300米,這對某些大型的戶外展會上的使用,有可能會遇到問題。這次推出的多模光纖傳輸卡,傳輸距離上限便可以達到2000米(2公里),相信絕大部分的應用場合都可以輕鬆解決傳輸距離的問題了。 新的Plug-in H3000-Live 硬體外,韌體升級的部分,最期待的當然就是Eventide的H3000-Live終於要正式加入PM10的Plug-in家族了。打從2014年11月PM10正式對外發表,H3000-Live就是開發清單中重要的一個項目。經過兩年多漫長的開發時程,總算有好消息公布了。 H3000自從1980年代推出後,不止在錄音室、在現場混音業界也一直被FOH工程師視為必備的利器而享有盛名。這次在Evnetide與Yamaha兩邊的開發團隊合作下,參考了許多現場音控工程師的意見,從H3000內挑選了最主要的、適合現場混音的Preset,打造出這把專屬PM10的混音利刃。其中包括Layered Shift、Magic Air、Micro Pitch Shift、Voice Doubler等經典Preset,都會在Live版的Plug-in中。 整個操控介面也為了PM10的觸控方式來重新設計,等正式升級後,一定要來好好體驗一下其效果。 另外,V1.5的韌體中還包括了四個非常棒的新Plug-in。 Dan Dugan的Automixer Dan Dugan Sound Design與Yamaha長年合作下,陸續把這個專利的硬體技術軟體化,加入到Yamaha的數位混音系統內。從CL、QL、MRX一路到這兩天發佈的、Yamaha最小的TF混音座內都將會內建Dan Dugan的Automixer,當然PM10內也一定要有這個非常好用的功能。 PM10內建的Dugan Automixer功能將會是Yamaha旗下數位混音座中,處理規模最大的,可以同時處理到64ch,一個大型的mic收音系統可以全部納入到Dugan Automixer的管控下,相對於CL系列的16ch或是TF系列的8ch,PM10在這部分的處理功能的提升頗令人激賞。 MBC4與Buss Comp 369 這兩個之前加入到CL/QL 混音座V4韌體內的Plug-in,也將加入到PM10的內置Plug-in內。 這對於最後成音的管控、調教、mastering等,都會讓使用者擁有更多的工具可以使用。 Dynamic EQ4 PM10原本已經內建了兩段式的Dynamic EQ,V1.5後會多出這個四段式的Dynamic EQ,對於聲音的修飾不會因為只有兩段而捉襟見肘。加上多了Key-in的功能,混音調教上更加便利。舉例好比在Guitar上加入Dynamic EQ4的Plug-in,並利用Vocal來擔任中頻壓抑的Key-in Source,如此則Vocal演唱時,Guitar聲部會自動讓出中頻的空間來,而Guitar在Solo時則又能保有整個的頻率空間。這讓混音工程師擁有更多的調整空間與彈性呢! Analogue Delay Yamaha 曾在1976年代推出的類比名機E1010,30年前加入Yamaha團隊時還曾經使用過。這次在研發團隊重新數位軟體化,加入到PM10的處理行列中了。 除了這些令人期待的處理器Plug-in外,韌體V1.5還多了一些功能,包括像CH Link、Follow、Port to Port patch等,另外之前反應給原廠的Partial File Load檔案回復可以選擇部分回復的功能等,也都在這次升級的表列中。 這些新的硬體、韌體升級,表定要在2017年第三季才會問世,雖然沒有參加這次的德國展,不過因為計畫要在六月前往美國參加Infocomm,相信屆時也能夠讓我好好地來玩一下這些新東西的。 Humphrey T

今年六月份參加完Infocomm秀展,帶回來一堆的訊息,一直想整理一份關於Audio數位傳輸網路的報告,總算今天可以開始啟筆了。在去年2015年七月我也曾寫過一篇關於Dante系統快速崛起的文章,現在是時候來做一個接續報導了。主要資料同樣是根據RH Consulting顧問公司所做的年度調查報告為骨幹,加上這次Infocomm時參加的2016 AV Network World講座的一些訊息,匯總編寫而成。 RH Consulting做了連續兩整年度的市場訊息調查、使用者問卷報告等,也讓其結果更能夠反映市場的趨勢。資料調查的傳輸網路系統是以目前市場上的前五大網路規範為主,盡可能地收集市場上使用Audio數位傳輸網路的進展、使用者挑選網路規範是根據何種因素等。 首先是受訪者對於所承接或執行案件內使用Audio數位傳輸網路的比重調查。2014年時,有23%的案件完全不用Audio數位網路,57%的案件Audio數位網路使用少於50%,而19%的案件使用高過50%的Audio數位網路。到了2015年,使用比重大幅提高,有57%的案件使用高過50%的Audio數位網路。而2016年受訪者的預估則是,僅有13%的案件在未來12個月內不會用到Audio數位網路,有69%的案件預估未來12個月內會用到超過50%比重的Audio數位網路。 再來是受訪者對於這五個主要Audio數位網路的觀感,對於AVB、CobraNet、Dante系統是: 對於Ethersound、Ravenna系統則是: 透過這些受訪者對每個系統的觀感,其實可以直接反應到受訪者遇到承接的案件,將如何選用這些數位傳輸網路系統。比如說受訪者覺得Dante系統是很專門的、能夠迎合各種需求的,當然就會在案件浮現時列入系統清單內。受訪者覺得CobraNet系統是老舊的、延遲率過長,自然就不會是系統清單的第一考量。因此對於下表的案件使用數量上,各網路系統所呈現的數字就見怪不怪了。 接著是過去(2015年)與未來(2016年)12個月使用何種規範的Audio數位網路的案件數量調查。根據受訪者問卷反應,2015年時使用AVB的案件有492件、2016年預估會有906件,約為倍數成長。Ravenna(AES67)到2016年預估成長超過一倍,到達253案件。另外兩個規範則都呈現下滑趨勢,Cobranet下滑69%,Ethersound下滑25%。 Dante的案件有1744件,到2016年預估會有6630件,成長到接近3倍數量,總案件數約佔五個主要規範系統總量的3/4強。 談論到受訪者會在什麼因素下選擇更換新的規範時,最大的考量因素是產品的通用性,或說是規範內可選用的相容產品多樣化吧。另外,信賴度、產品間的互通性(可互相溝通)等分列二、三名。另外,當詢問及規範的使用容易程度時,Dante系統則名列前茅,超過50%的回覆都把Dante列在簡單、或非常簡單的評分上。 在各種產品類型上,各網路系統可選用的產品佔比上,如同下表: 跟去年一樣的,Dante系統是唯一一個在各種類型應用上都有產品可選用的系統。 調查問卷中還試圖強迫非網路工作者,如果他們非得選擇使用Audio數位網路在承接的案件裡,哪種規範會雀屏中選? 在可複選的情形下,Dante系統從2015年的38%被指定率提升到80%。其他的規範除了Ravenna外,都呈現下滑的狀態。 最後,受訪者預期這些網路規範的未來趨勢中,AVB被預期會小幅成長,Dante會大幅再成長,Ravenna維持平盤,其他的規範則被預期是下滑狀態了。讓我們再觀察今年市場上的實際反應會是如何了。 Humphrey T

筆者按:許久前閱讀一位經驗豐富的Sound Engineer -- Mike Sessler於2012年的撰文,頗有同感,於是借用其架構與部分內容,加上自身的經歷與看法,編譯成此文,與各位共勉之。 我不清楚是否已經可以夠格自稱為老一輩的Engineer,但以在業界30年的經歷我想應該也滿接近的了。有時跟一些年輕Engineer一起上課時,偶而也會驚覺於我加入這個業界的時間長度,可能比某些Engineer的年齡還久呢。 我想要對你們說的,其實是我希望30年前能夠有人對我說的話,現在期望這些話能夠讓你的Sound Engineer職業生崖更加有意義、更有趣。這五件事就是: #1 事實上,你懂的並不如你以為的多 在這個業界混了30年,碰過國內外各種形形色色的Sound Engineer,讓我體認了一個業界趨勢。最好的Engineer總是不斷在學習、總是敞開心胸從別人那裡拾取新的技能加以運用。而次一級的Engineer則是覺得已經登頂、別人沒什麼能夠再教給自己的了。然而很現實的是,擁有比較多機會能站上控台掌握全場的,卻大部分是前者而非後者。 理解了如何使用subgroup在音控上、或是很多的混音技巧,並不代表你已經能夠完全掌握混音的精髓。如果你找時間讀一下那些業界頂尖FOH Engineer的部落格文章、和他們聊一下,你會發現,他們永遠都在實驗測試一些新的想法、一直都在與其他的Engineer討論、不停歇的閱讀、永遠都在學習新的事物。他們看來就是永遠不滿足於他們已經擁有的,他們永遠都很樂意分享他們的知識,同時也很樂意聽取建議,儘管建議是來自可能懂得比自己少的人。 很多我所碰過的年輕Engineer會有高估自己能力的現象,這樣的特徵通常並不會帶來好的結果。不能準時到班、到場,對於旁人的建議嗤之以鼻,擺出我是專家、我來處理就行了的態勢來。 如果碰巧你也有這樣的特徵,那拜託你聽我一句:別再鬧了!你會幫所有的同業帶來臭名。你就是為什麼樂手通常不喜歡Sound Engineer的原因,而我們必須更努力工作來試圖挽回形象也正是因為你。 即使自己覺得已經能完全掌握混音的技巧、能夠將聲音處理得通透細膩,但業界永遠都還有更多的課題需要去努力學習的。 #2 態度遠比混音技巧來的重要 展現如僕人般的敏銳聽覺、以你的混音本領來取悅演出的樂團以及聽眾,這遠比單純只專注在展現你的混音本領還更能夠讓你走的長遠。我也碰過許多的Engineer(尤其是掌控監聽的Engineer),可能不是技術最好的,但他們就是能憑藉著盡全力滿足樂團需求而建立很好的名聲。這些人永遠都不缺工作。 我發覺這是個有趣的現象,如果Sound Engineer越能夠及早在Sound Check時,就有本領讓演出的樂團輕鬆進行整個程序,樂團就越能夠在正式演出時得到好的成果,整個混音也會有更好的品質,大家都高興。但如果Engineer本身防衛意識高、與樂團爭論不休,那這一整天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有時候當演出的樂團告訴我他們覺得聲音很棒、他們很高興跟我合作,但訝異的其實是我,因為我覺得混音成果並不是我所滿意的,我只是盡本分去照應到樂團的需求如此而已。 正確的態度會讓平庸的混音成果也變的令人驚艷。 #3 永遠別怕說 “我錯了” 當Sound Check進行到一半、聽到力度有問題的信號,但你調整的Gain卻是錯的CH,加了一堆不但沒解決問題,還毀了整個混音平衡。這時,你會怎麼做?盡可能掩飾它,讓樂團不會注意到? 我覺得反而是停下來,誠實地跟樂團說:”嘿,我錯了,抓錯Gain,我們必須重來這一段再跑一遍。”因為與其掩飾錯誤轉移到不是原因的地方、讓樂團不知道問題發生的原因何在,還不如停下來坦誠以對、找到問題、修正後再進行正確的程序,這樣你更能夠贏得樂團的尊重。 事實上,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你能坦白犯了錯、修正它,絕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你的作為的。但如果你犯了錯(又剛好大家都知道是你所致)、又不能承認,反而會導致大家對你的不信任。 #4 認識你的器材系統、隨時準備好 混音控台都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架構,但如何在其上去執行混音工作,通常每個型號卻都是各異其趣的。碰到一個新的控台、新的系統,上網搜尋手冊、仔細的研讀 --從封面到封底-- 這是我經常做的事。新的音控環境,事先瞭解活動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多少的輸出入、型態、特殊需求等。Channel List的製作與所有的Patching都必須在進場前清楚地掌握。 不管你在同一個會場執行過多少次混音,有新的設定變更就需要你再次全心投入,以便讓整個執行能順利而快速的進行。如果你想好好因應樂團的所有需求,熟悉你的器材系統便是進場執行前必須有的準備工作。 提早準備永遠不嫌煩,提前到、檢查所有線路確認舞台能在樂隊到前準備好。千萬別低估系統出錯的可能性,也別高估自己現場就能克服問題的能力。 #5 記住,不是萬事都跟你有關 同樣地,這跟很多的年輕Engineer過度高估自我能力有關。整個音樂演出的成功,決定的因素很多,並非完全與Sound Engineer的非凡混音技術有關。 如果你覺得那是因為你在控台的非凡表現、成就了樂團優異的聲音輸出,那我建議你該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了。我的經驗告訴我,樂團演出的聲音很棒,其實樂團本身就夠好是主要因素,我們的工作只是不要讓情形變糟罷了。我們可以正確地設定所有的參數、讓樂團能輕鬆地得到他們原本就優異的聲音輸出,同時也要表現出正向的態度,讓樂團知道我們一定會竭盡所能去求取好的成果。互信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畢竟Sound Engineer與樂團其實是同處在一個團隊的。彼此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就整體完美演出的榮耀! 年輕的Sound Engineer們,最後還有一個座右銘給你們:英文的FAT三字訣,Faithful、Available、Teachable,就是熱誠的信念、捨我其誰的積極態度、以及求知若渴的理念。這原本是用來面試PA新進人員的評選標準,不過,相信也適用於所有從事Sound Engineer的人。這是讓自己能夠保有一顆不斷進步的心、在業界與職場獲得自己一片天的不二法門。 Humphrey T

除了Audio系統的應用外,Infocomm秀展還有其他各方面的應用。 全透明的OLED電視 這對於電子佈告、數位櫥窗展示等應用,絕對會是很吸引人的產品。 VR體驗區 除了延續去年的Drone無人飛機體驗區外,今年又加上了目前正夯的VR虛擬實境體驗區。滿有趣的。 Sony 8K視訊顯示幕 去年展會還僅是零星幾個實驗展示的8K顯示幕,今年則是成為各大品牌展現實力的產品。不僅僅是要超高解析度,顯示幕也要大才夠氣勢,所以這些顯示幕往往會令人駐足而不經意地拍攝留念。 Leyard的8K顯示幕 這家不斷壯大的數位顯示廠商,每年都有令人驚艷的產品推出。去年是P1.2點距的顯示幕搭配8K的影片做展示,今年雖也是8K的顯示幕,但可以看出,不管在影像清晰、色澤各方面都比去年更佳。 由於顯示幕點距夠密,即使站在顯示幕前,高解析的影像仍舊細膩,就猶如人在當地旅遊一般,實在很漂亮。 P0.9的顯示幕 去年展會現場是以P1以上點距的顯示幕為重點產品,P1.2的產品已經是頂級產品了。今年展會則是P1.2左右的產品為重點,而且廠商多已能提供大畫面、高解析的顯示方案,處處可見非常漂亮的影像顯示幕。會場內我能找到的頂級產品則是推進到0.9點距了,如這家DEEPSKY的產品。 雖然這個攤位的展示仍以小顯示幕的展示為主,應該是宣告的意義較大,不過理論上來說,當點距小於P1,最佳觀看的距離就可以跨過2公尺的門檻(雖然每個廠商對此有不同的定義與計算方式),這代表著LED顯示幕從商用進入家庭市場的日子不遠了。 IOT物聯網 順應物聯網的推展越來越廣泛,Infocomm也在今年推出IOT物聯網的專屬區域,一連三天都有推出物聯網的相關講座。講座的內容包括物聯網的基本概念、物聯網在視訊 / 音頻的關連發展等,雖然都是理論、概念上的介紹,但還是讓我很心動,不過限於時間,我只能排上半小時來參加一場物聯網概念的課程。 講座中大部分時間在介紹物聯網的架構與系統連結的各個重要步驟,以及業界如何切入到關鍵位置。雖然時間短,但獲益良多。 尾聲….. 第11次參訪這個國際盛會,一直把參展當成自己一年一次進修充電的機會,盡全力地去吸收新的知識。這次的參訪,事前做足功課,也把握機會成功報名上AV Network World 2016的講座,很高興能得到了許多關於Dante與其他數位音頻網路的新資訊。 雖然是在Las Vegas參加秀展,但每天回到飯店兩腳疼痛、根本累的不想外出,但即便如此,還是感到收穫滿滿呢! Infocomm 2017,我們相約明年Orlando再見! Humphrey T

Bose全力部署CIS工程市場 CIS指的是商用場合、不一定有專屬音控的安裝工程案件。雖然以往Bose在這個市場的喇叭系統已有一定知名度,不過今年的攤位可以看出他們有更遠大的野心。 除了F1-812這種可變涵蓋角度的陣列喇叭外,攤位內大部分的陳列皆是CIS為導向的 新產品。 攤位一邊是多區域輸出的整合型擴大器及多通道擴大器,包括幾個新款型號。 可以搭配電腦軟體來進行較細部的設定。 另外一邊則是利用Dante傳輸的輸出入面板。具備有端子接座以及Euro block介面的可供選擇。 另外還有各種的操控面板,可以搭配他們家的處理器系列產品來使用。 DI現在也有Dante版了 Radial推出的DINet是全球第一個Dante系統在DI Box上的產品。首次亮相是在今年年初的Namm Show上,而這次Radial的攤位上也陳列了這個產品。 DINet分成TX與RX兩種產品,主要應用於Line level的器材收音或是Line Level輸出到後級所使用,中間的傳輸即使用Dante系統,對於Live上Line Level收音應用或甚至是工程上要把好比筆電的訊號傳送到遠端,這些需要的應用是滿方便的。 Crestron的的系統整合與應用持續擴張 筆者第一次參訪這個秀展是從2005年開始,而每年Crestron是我必定到訪的的攤位。 1971年由一位滿腔熱血的工程師在公寓成立、經過45年的奮鬥開創出現在的Crestron在市場的霸業。就如同筆者看過的一篇富比士雜誌刊載的文章所述,Crestron就像是一個 "美國夢" 的經典範例。創辦人秉持著自身對於研發與應用的熱情,一步步打造出這個已經是業界標準的企業。創辦人擁有100%的股份的Crestron,也是富比士企業排行中最大的私人自有公司。該篇報導是2011年刊載的,那時候Crestron的年營業額約5億美元,而去年的營業額已經超過10億美元,5年成長一倍。 多年來的秀展會場,Crestron一直都是展場最大的攤位,攤位內也一直都聚集著幾乎是會場最踴躍的人潮。筆者的觀察,Crestron的成功來自於企業文化中對於產品品質、客戶信賴的堅持,還有很重要的、不斷追求新的技術與應用的理念。 Crestron目前供應超過2500種產品,主要的產品全部都在美國生產,一部份原因是創辦人相信這樣才能維持他們對於追求品質、客戶信賴的堅持,另一部份是他認為企業內員工的低流動性、與企業長期一同成長,是Crestron不斷能推出低產量、高技術、低故障的產品,獲致長期在市場擴展的一大動能。因此當美國產業普遍採用海外廉價勞動力的同時,Crestron反而在5年內增加了20%的公司勞動力,創造更多的美國就業機會。 每年來到Crestron的攤位,都會看到新的產品與應用方式。他們評估市場的需求、不斷推出因應的方案。從創業初期推出的幻燈片投影設備用的無線控制、AV系統或非AV系統用的控制設備,從商業用途設備跨入到家庭自動化的設備,到2009推出的Digital Media系列的產品、系統,讓Crestron重新定義了控制系統的整合領域,之後的產品更是如百花爭艷般、往各個領域發展。 今年的攤位就是主打他們在各個領域、各種應用場合都能有對應的技術解決方案。 在信號處理的DSP領域,同樣也有不錯的對應產品。 同樣地,在Streaming串流、雲端控制整合等各方面,Crestron攤位也都有對應方案。 參訪秀展11年間見識了一個國際品牌不斷成長、擴張的努力過程,感覺與有榮焉,自己也曾是Crestron在台灣的合作夥伴與使用者。 Yamaha的新CIS產品 退休離開Yamaha集團後第三年來拜訪老公司的攤位,因為今年展出大都以CIS市場小品項的新產品為主,因此我也沒花很多時間停留。 新的CIS工程用擴大器。 將Yamaha三年前併購的Revolab會議Mic與MRX處理器整合。 CIS這邊的攤位布置成實驗室,所以工作人員都穿上了實驗服,攤位處處可見實驗用酒精燈、燒瓶、試劑等。 攤位另一邊則是以PM10為主力的布置。同時還發表了PM10專用的新型I/O RPio222。 除了另外幾款包括CL在內的數位混音座外,還有Nexo ID系列的喇叭系統等的陳列。 Martin Audio的CDD-Live產品 Martin接續去年的CDD喇叭系統,今年主打CDD-Live的系列產品。去年推出CDD系列的進階式同軸喇叭後,據官方說法,到目前全球已經售出超過10000支的CDD產品。打鐵趁熱,Martin當然要把這個技術導入到Live現場擴音的產品上。 Martin Audio也包了一個Demo Room,現場除了CDD Live的試聽外,當然也包括了之前的MLA陣列喇叭系統的試聽。只不過,可能因為展會上聽了太多優異的喇叭系統,這次MLA並沒有像初次聆聽時那種驚艷感。 Martin Audio也在這次CDD Live的產品線上,把Dante傳輸系統整合在一起了。 EAW 的Adaptive陣列喇叭家族新成員Anna 挾帶著EAW Anya在推出不到一年、即攻上全美TOP 10巡迴演唱會主喇叭指定使用排行榜前十的威力,Anna在年初正式亮相,趁著這次的Infocomm也特別來瞧瞧。 如同其家族名稱Adaptive,Anna承襲了Anya被讚賞的主動適應各種場地需求而進行全方位射角涵蓋自動調整的特異功能,Anna一樣也是使用多單體的架構,每個喇叭使用三音路、14個單體組合方式(HF 1” x8、MF 5” x4’'、LF 10” x2),並使用內建的14 ch數位處理器與擴大單元來驅動每個單體。 如同Anya,多個Anna連結成陣列後,透過原廠的Resolution 2軟體便可根據場地的特性與應用的需求,來進行模擬計算,再上傳給Anna來自動進行系統最佳化調校。 音樂會、演唱會的實際狀況原本就是多變的,空場 / 滿場時音場的變化,溫度 / 濕度變化造成的影響,甚至觀眾買票進場、各區域滿座的狀況每個場次也會不同。一旦原本規劃涵蓋的區域,現在觀眾座位數非常不佳,你來得及改變陣列喇叭的配置、改變涵蓋射角,把能量集中到觀眾多的區域嗎? 如同EAW原廠Adative系統的介紹影片所述,使用Adative系統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移動滑鼠點選計算就行了,系統會自動幫你調整到最佳狀態。另外,由於Adative系統全方位的射角涵蓋自動調整,因此Array的吊掛不需要依照場地所需,每個喇叭間做夾角的調整、來得到Spiral / J type的Array曲度,Adaptive只要將整串Array直上直下、快速Rigging吊掛就可以了,這也是被業界稱為最容易吊掛的Array系統的原因。 Humphrey T

6
7
8
9
10
11


業界動態(35)
Mixing Console(8)
數位音頻網路(4)
Old School Things(1)
PA器材介紹(8)
音場系統(8)
Plug-in(2)
Power User(4)
彩排技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