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讀到Blue Öyster Cult的巡迴FOH工程師SteveLa Cerra的一篇文章,詼諧中點出幾個重要的原則。將之編譯成此文分享。
要在低音量時、還能維持具Punch的混音是有一定的難度。這裡提供幾個可行的技巧跟大家分享。
有效地讓喇叭涵蓋觀眾席
這是非常基本的觀念,但你還是不經意地會發現很多PA系統並未妥善地運用這個原則。現在的系統其實功能都很好、需要好好地善用它才對。
佈放喇叭系統時、多加留意喇叭本身的涵蓋角度、以便能最大化觀眾席的涵蓋。喇叭投射的聲音直接朝向側牆與天花,無形中就是浪費能量,同時還導致多餘的反射、干擾投射觀眾席的直射音並抵銷部分頻率能量。瞭解你的喇叭系統特性、讓投射能量盡可能涵蓋想要的觀眾區域是首要。
垂直涵蓋角度也是同樣需要注意的特性。很多時候我們會運用地面堆疊方式佈放小型陣列喇叭,這對於小型劇院、會館的使用很有效,提供主系統足夠的高度來函蓋觀眾區。如果是使用上架的喇叭在小型活動時,喇叭架的高度往往很值得推敲,如何讓高音號角稍高於觀眾高度(避免高頻能量被人體吸收、阻絕)、然後又不會太高(避開天花產生反射)。如果有時間可以運用音場模擬軟體、來做事先的擺放規劃與音場預測,往往是個很不錯的方式。
別讓音壓擊倒觀眾
使用傳統的喇叭併排來做水平陣列並企圖投射到場地後緣、往往需要將音量推到很大、因而常造成前排觀眾聆聽上太大聲的問題。尤其是低頻或是大鼓的能量往往讓第一排的觀眾無法招架。
懸吊的Line Array應用在這種場地就非常適合,每支喇叭箱專司其職、負責投射場地的某個區域。最上方的喇叭箱負責場地最遠端處、可以火力全開、不會對第一排觀眾產生威脅性。
如果你有適當的Array Processing調校工具(譬如L-Acoustics系統內建的FIR濾波器),你可以針對每個投射位置進行頻率能量的調整,好比後段投射的喇叭高頻加個幾dB、以彌補空氣對高頻能量的吸收,這樣可以讓場地前到後的聆聽感受趨於一致。
如下圖SoundVision音場模擬軟體的頻響曲線圖。每條曲線是L-Acoustics K2投射在場地內不同地點的頻響(藍色是近程、橘色中程、綠色遠程)、經過FIR修飾後可以讓每個點的頻響很接近,代表場地前到後的聆聽感受很一致。
為了舞台後排的樂器直射音考慮在Main加延遲補償
這個技巧不見得在FOH的位置每次都聽的出來差異,但這個補償花不了多久,還是值得試試。
主要的考量是,在Main系統加個幾ms的延遲、讓舞台後段樂器直射音能“趕上”Main的速度,進而一起投射到觀眾區。這個考量可能對大型場館的觀眾是無感的,但對於中小型場地、演出時需要考慮如何將舞台直射音融入混音中的話,就可以收到低頻清晰度改善之效(特別是當舞台上Bass Amp直射音相當大時)。
稍微計算一下舞台後排樂器直射音與主喇叭間的距離、做延遲補償在主喇叭系統上即可。在某些小型演出場地上使用時,對低頻清晰度的提升是很明顯的。
讓樂團也盡一份力
如果你處理的是一個很吵的樂團混音(啊!我應該說是很賣力演出的樂團),別跟舞台上的聲音較量誰大聲、試著相互協力,善用PA系統來幫助需要幫助的聲部。好比人聲的部分就絕對需要幫助,因為幾乎舞台上任何樂器都會蓋過人聲。
改變一下你混音的模式。從原本以鼓組為中心的混音架構、改成從僅有Vocal在PA系統裡做起,讓樂團樂器直射音也貢獻一份力。先將Vocal推到足以從樂團樂器的聲音中脫穎而出。這樣你便可以建立這個活動的一個混音底限力度。如果這個底限力度在現場聽起來已經相當吵,那你便有非常嚴重的問題。通常這代表你需要與樂團溝通、請他們在舞台上演出的直射音降低(先祝你好運!)。
他們的直射音能降低、你的混音才能擁有空間與彈性,觀眾的現場聆聽、大家的演出才能更順暢,大家都好。他們付錢給你做混音也是為此,對吧?
大膽地進行壓縮控制處理
不需畏懼於對樂器力度進行大膽的Compress,尤其是Vocal、Bass、大小鼓等。
Bass與Kick為混音成果帶來衝擊性的感受、但同時也容易讓表頭爆衝。設定較快的Attack Time(5到10ms)、壓縮比設在3:1、6:1左右,調整Threshold、讓你的壓縮音壓維持在-6~-8dB左右。這樣你可以有效地管控低音頻段的混音、讓每個聲部都能各安其位,然後也不會有人在背後哭夭音壓太大聲了。
而Vocal的部分,試驗一下Attack Time與Ratio避免壓過頭了,在Sound Check時要同時注意迴授的可能。將Vocal推的比平常演出時大,注意一下歌聲空檔的剎那、壓縮放掉時,是否有迴授的機率。你可能還需要稍稍移動一下舞台上Mic的位置,以避免中低頻率交界處的迴授。
願你盡情享受並平安渡過混音的時光!
Humphrey T
那要從在2018年的年底談起了。從相關管道得知,Sony旗下的音樂廳體系Zepp,打算到台灣來設立表演場館。在Zepp從新加坡場館撤出後,這將會是Zepp體系海外目前唯一的據點。
場館已經預定在新北市的宏匯廣場,但承接各項工程的台灣承包公司仍須一一物色、決定。尤其是音響系統的部份,Zepp的台灣地區負責人也與九太約好碰面洽談,雙方也能藉由面對面方式相互進一步認識,以便決定音響系統的承包事宜。
經過幾次雙方主要幹部的正式會談、私下互訪瞭解等步驟,也正式底定由九太承攬這個音響系統採購與安裝的執行。對九太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工程執行。
其中,關於混音系統主軸的數位混音座,原本日方規劃FOH系統採用Digico的SD7,在九太的詳細分析、比較後,業主也改用了Yamaha的PM10。除了九太本身就有當時台灣唯一的兩套PM10、能夠有更好的協助支援外,更重要的是,Yamaha有直營的子公司與完善維修體系在台灣,都是對長期經營的場館的信心保證。這是個雙贏的決策!
2019年九太開始陸續與工程承包的其他幾家公司碰面,協調各項工作進度、分配等。與Zepp的日本音響設計顧問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各項的設計細節、規範的確認。
九太內部討論、修改、再討論的步驟不停地進行著,一直到2019年底,在Zepp的邀請下,九太也到了Zepp在日本福岡的場館進行實地拜訪、更進一步確認系統各項需求、現地的規劃細節等。
參觀過日本福岡場館後,日方設計顧問的各項設計圖,包括線路、器材機櫃等陸續送到九太手上,整個進場安裝的準備工作已是箭在弦上。但殊不知,2020年初的全球肺炎疫情打亂了整個計畫。
因為疫情關係,日方顧問甚至Nexo法國原廠技師都確認無法來台協助。在與場館協調後決定除安裝之外,音場模擬、喇叭系統設計規劃一直到完成後的系統調校也全由九太全力支援。其實在2019年初,雖然被告知將由日本顧問提供系統設計規劃參數,不過九太仍舊對整個系統進行音場模擬、迴路設計、喇叭系統懸吊等參數的初步設計,當時主要是想協助確認日方提出的採購規格、數量在使用上能發揮最佳效能,沒想到,這些之前的準備作業都真的派上用場了。
整個工作都已經緊鑼密鼓展開,訂購的產品在三、四、五月陸續到貨,但受制於整個大樓的營造、裝潢工程延遲,音響系統的工期也大大地延後到七月中旬排定開始進場作業、七月下旬進行系統測試與調校,七月30日預定開幕。為了不耽誤到已經很緊湊的工期,九太全面檢視設計、安裝、測試調校的各個程序,我們將原本的初步系統規劃,再次檢查、反覆地電腦音場模擬,修改、與優化處理。希望在進場前便將可能的方案均過濾一次,求取最佳方案,讓系統吊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就定位。
進場前我們將混音系統迴路定調為:
基本上Monitor系統完全維持日方顧問原設計的系統,控台後到擴大器的迴路採全類比的輸出。FOH的系統,控台到處理器除原本的類比輸出連接外,我們多增加了數位Dante的迴路,讓控台到LM44處理器上成為雙路徑,類比與Dante可以形成雙備援傳輸。
主喇叭系統為Nexo的旗艦STM系統,為台灣的第一套也是唯一的一套STM系統。STM系統以其模組化的架構、大音壓輸出聞名,系統可以單排、雙排、三排吊掛方式來形成兩音路/四個6吋低音、三音路/單12吋低音、三音路/雙12吋低音三種不同架構,以因應各種不同場合需求。但其實光是單一支M46、4個6.5吋低音單體的模組,官方數據上最大音壓就可以來到怪物級音壓的145dB,非常驚人。
三排吊掛的STM系統
筆者在九太的Zepp新北工程案中主要擔任系統規劃的角色。分析Zepp新北場館本體可以說有三個樓層,一樓平面層、二樓斜面層、最上面的站立層,一樓平面層的縱深約23米、站立層的挑高為8.6米、站立層的末端離舞台前緣縱深約為28.5米。
喇叭系統在場館上的擺位,以模擬軟體顯示如圖:
筆者剛開始進行初步音場模擬時就有注意到,原訂的數量在涵蓋整個場地上可能會是個挑戰。場館寬約23米,這樣的寬度由於還有Front Fill系統照顧中央區,應該還能處理,但由於場地有高度、縱深需涵蓋時,這樣的數量其實是低於理想需求的。不過僅能猜想日方業主與顧問應該有其考量因素吧。
下圖是日方顧問原提供的參數、跑出的音場模擬圖,在各樓層間設定6個量測點,在最右下的頻率響應圖可以看到除各量測點音壓頻率響應差異外,左下也可看到觀眾區前到後的音壓差異也有超過9dB。
再者以Array吊掛高度考量,用單純Array佈放的Distance Ratio來計算所謂的dBlose,原本日方顧問設計的吊掛高度為7.5米,如果也要涵蓋到最末端站立層的話,觀眾區前到後的dBlose會達到-12.6dB。亦即一樓觀眾與站立層觀眾聽覺上會有遠大於一倍的音壓差異。
這其實是因為Array數量對場地縱深涵蓋上有捉襟見肘的現象,Array提高可以改善些Distance Ratio產生的dBlose,但相對的,對觀眾前區的涵蓋也會降低,形成了兩難的局面。
另外,由於場地有2F夾層,所以Array喇叭間的夾角也相對重要,如何拿捏角度、在場地涵蓋與讓信號避開夾層屏障來降低反射音之間,得到最佳平衡。
筆者使用Nexo NS1模擬軟體反覆計算不下十數次,在優化與妥協間取得平衡(因為數量就是這麼多,僅能在某些涵蓋上妥協了)。
Array拉高到頂點9.2米、讓DownFill軸線大約在舞台前4米位置,4米前的區域就要靠Front Fill來盡量涵蓋了。這樣Array可以用平射、無仰角方式盡可能照顧站立層(對這區域妥協)、取代原本設計的7°仰角,這樣的改變,除了觀眾區前到後的能量差異改善約2dB,也可減少Array仰角可能投射在後牆與天花產生的反射音。
筆者同時也對喇叭夾角進行各種微調、求取優化角度、避開2F夾層的屏障外,也盡可能讓各喇叭軸線都在有效區域內。
筆者對Array還有一個調整,就是日方原本的規劃中Array有向內12°的PAN角度,筆者改採直射的方式。從下圖的NS1模擬中,可以看到,直射、無向內PAN角,其實可以讓Array對整個場地涵蓋的投射時間一致性上,獲得改善。
原本向內12°的PAN角,反而會讓這個場地在中後段產生因到達時間差的干涉現象。
另外,筆者也把Front Fill的喇叭拉開到4米間距、採用120°的寬角度水平投射角,主要也是因為Front Fill數量就是4支,原本想法就是讓Front Fill在涵蓋的間隙、與可用數量間取得平衡, 盡可能獲致舞台前緣整個面的照顧。下圖是NS1對Front Fill涵蓋的模擬圖。
從圖上可以對照出,Front Fill系統對提升舞台前區的清晰度,還是發揮非常大助益。
這些改變,對於Array系統投射涵蓋場館所獲得的改善,從下圖音場模擬上可以看出:
除了觀眾區前到後的音壓差異改善成僅有6dB差距(±3dB)外,6個量測點的頻率響應也更加貼近、能量變化也變小。亦即場地的涵蓋不管在能量或頻率上都變得更均勻。
Sub系統設計採用LCR的方式擺放,舞台左右方的Sub各9支、3x3的方式堆疊併排,中央3支朝後方投射,以取得Cardioid的指向控制。下圖是有無指向控制的對比音壓圖,當然可以得知,這個指向控制的方法,對Sub前的能量也有若干程度的抵減,不過重點還是在對舞台上方的低頻能量削減利益較大,兩者取其一吧!
整個場地的音場模擬在平均音壓的部份為124.62dB,最大、最小音壓處分別為141.97、115.86dB。做大動態的流行音樂演出沒問題的!
在控制端而言,Nexo擁有很不錯的控制軟體Nemo,在MacOS上可以提供完整的離線編輯與連線監控,讓音控工程師能夠掌握整個喇叭系統的狀況。
如下圖,除了系統內每台擴大器、每個信號通道都能清楚地監看、調控外,
也可以依據擴大器的功能、驅動對象來編組成Group,方便管理,
在面對複雜系統時,也可以依每個信號通道的特性,從每台擴大器個別抽出來編組成Zone。除了能監看到每組Zone的輸入信號力度,輸出端還同時可以監看到電壓、電流的力度,以及進行必要的系統調校,非常重要而好用的現場操控功能。'
在系統要進場前,九太把收到的、日方顧問所設計的Nemo控制檔案,重新比對後,也根據現場控制的需求,多新增、編排了專用的Zones控制層,總共編組為12個Zones。
這樣九太在進場進行系統安裝設定時,才能對整個系統進行有效率、即時的監控,加快設定與調校的腳步。
系統安裝、設定完成後,我們也趕在開幕前進行系統的現場量測。參考了L-Acoustics在2019年AES年會提出的選點報告,選擇了9個量測點。
以9個量測點在現場實際量測的、Magnitude頻譜差異曲線來觀察,場地內各個點的頻率響應非常的貼近代表均化頻率的紅色粗線。9個點中差異稍大的藍色曲線是在夾層下方的P7量測點,由於露台效應、加上原設計並沒有露台下的補償喇叭,清晰度可預期就是會稍差些。
這些現地量測是在僅執行Main/Sub的Alignment狀態下執行,並沒有對任何迴路、喇叭進行EQ優化或Array分段能量的調校。能夠得到如此的成果,當然喇叭系統本身的質很好外,筆者認為進場前花了大把時間的設計、計算、規劃、音場模擬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說,Array系統的實際表現,在設計規劃與模擬階段就已經大致底定了!
雖然建築聲學其實不干我們的事,我們還是在音控位置,利用Systune量測軟體做了RT與STI的即時量測,僅為了作場館的空間特性紀錄,。
數據如下圖:
RT如果以七個頻段計算均值是0.8s,是相當適合像流行音樂的演出。
另外,STI均值是0.749,代表場地與系統提供的清晰度相當良好。
這都實質上說明Sony的Zepp新北場館是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流行音樂演出場地呢!
Humphrey T
點音源喇叭的水平涵蓋通常有60、75、90、95°等幾種常見角度,在遇到較寬闊的場地時,我們也常會做橫向併接來增加喇叭在水平橫向的涵蓋區域。
水平併接喇叭須注意,喇叭的兩側外觀切角與真正的喇叭水平涵蓋角度是無關的,而且往往涵蓋角度大於外觀切角。所以如果直接以兩個喇叭的側邊靠攏併接,往往會在兩喇叭間產生共同涵蓋交集的區域(圖中灰色區),雖然交集區域能量會累加,但也相對因為時間差的關係、帶來Comb Filter的干擾、抵銷某些頻率能量。然而因為喇叭靠得很近、產生的時間差很小,往往影響的都是較高頻率的能量抵銷與涵蓋不均的問題。
如果我們併接兩隻Yamaha DXR15喇叭在舞台兩側,如圖:
我們只開一支喇叭,用與人聲清晰度息息相關的2kHz、單頻率來分析音壓圖:
接著開兩支喇叭,便可以開始看到頻率能量上的干擾:
設定量測點在兩隻喇叭中間點(藍色十字標),分析頻率響應,對比單隻喇叭(紅色曲線),我們看到兩隻喇叭(藍色曲線)剛好呈現能量倍數累加的曲線,但往兩邊移動量測時,就會看到明顯的能量抵銷產生Power Alley。
從下面影片更可以清楚看出,在量測點(黑十字標)一開始在兩隻喇叭中間點,右側的頻率響應圖呈現理想的曲線,但當量測點一路往場地側邊移動時,頻率響應開始出現Comb Filter現象,而且可聽音範圍內的Notch抵銷點越來越多、且第一個Notch頻率出現在越來越低的頻點。
與完整能量累加的藍色曲線相比,往旁邊偏5.5米、7.5米、11.5米處量測,偏離越遠喇叭的時間差越大,每個量測點的第一個抵銷Notch出現在越來越低的頻率(綠色→ 橘色→ 此色),頻率響應圖出現的抵銷點也越來越多。11.5米處的時間差為0.46ms,第一個Notch在1.09kHz位置,10kHz前可以看到有5個Notch點。
為了避免Comb Filter,勢必讓交集區域減少,我們可以試著把外側的喇叭盡可能向外投射。最理想的想法當然是零交集,亦即所謂的Unity Splay,但以DXR15這種90°水平涵蓋的喇叭,除非兩隻喇叭成垂直併接,是不容易做到Unity Splay的。
我們折衷、試著讓外側喇叭向外60°投射、再進行分析。其音壓涵蓋圖如下:
外側喇叭向外60°投射後,交集區域僅剩下兩隻喇叭中間的淺綠色區域,再去分析原本幾個量測點的頻率響應,如下圖,可以發現原本嚴重的Comb Filter幾乎都消失,以音壓圖來判斷,我們增加外側喇叭希望涵蓋到的側區也都成功涵蓋了。
最重要的是,從兩張音壓圖的比對,可以看到,向外60°的場地內音壓涵蓋要平均的多。原本兩隻喇叭併接時,整個場地2kHz的平均音壓是93dB,改成向外60°時,平均音壓變成95dB,因為抵銷的能量幾乎完全被要回,整場平均音壓能量反而多了2dB,你跑音場模擬軟體就能體會,有時就算多一倍的喇叭數,整場平均音壓都不一定能多2dB。
將喇叭投射擴散開後,涵蓋區域變廣、變平均,相對地,要注意的就是能量外溢或是能量打在牆上反射的問題。
假定這個場地是個戶外搭帳篷起來的臨時活動用,主辦單位會擔心喇叭向外後,大量的能量會外溢到場外、造成環境噪音而受罰,這是在承接外場時常會遇到的現象。因此我們就要做進一步的分析與調整。
第一個調整重點是,喇叭間的理想夾角是多少?可以讓向外的喇叭投射能量盡可能沿著帳篷邊涵蓋側區、而不外溢。
這個我們可以用公式來計算理想角度。我們需要四個數據,SPa、SPb為兩個喇叭規範上的水平涵蓋角度,以DXR15來說是90°。另外InD是內側喇叭到預定涵蓋的觀眾區末端之距離,假定是40米。OtD是外側喇叭到側邊牆面的距離,假定是11米。
這樣我們可以套公式求出理想夾角,如下:
喇叭離牆邊距離越近、算出來的理想夾角就會越小,這樣才能讓外側喇叭的能量投射,盡可能貼著牆面向前、而非向外溢射。如下圖,當喇叭離牆邊(或是場地側邊)距離縮為3米時,理想夾角也會縮小為7°)。
用25°來向外投射,音壓圖如下:
能量會稍往中間靠攏,所以交集區變大,從下圖頻率響應分析可以看出抵銷點變多了,但由於交集區仍舊比一開始喇叭單純併接時來的小很多,所以2kHz的平均音壓仍維持在95dB,抵銷點的問題我們有方法可以來嘗試解決。
接著來比對一下側邊的能量變化。在左側牆邊設定四個量測點:側邊的5米、10米、20米,加上兩喇叭中間投射到觀眾區末端點。
向外60°的音壓為:
向外25°的音壓為:
兩種擺法,向外25°的方式除了20米側邊稍大0.2dB外,其餘側邊均較小,而且對於觀眾區末端的照顧而言,還比向外60°大了2.3dB。相對之下,修正向外角度可以擁有較少的側邊能量外溢、較多的末端能量投射,整體場地內的2kHz平均音壓仍可維持相同,雖然有較多的抵銷點出現,但這可以用下一個調整來修正。
下一個要調整的是外側喇叭的能量。我們可以讓外側喇叭Gain稍降,反正它離側邊近,適當的降低,除了再降低能量外溢,還可以讓喇叭音壓涵蓋更平均、而且同時改善抵銷的問題。
一樣用公式來計算,同樣地,外側喇叭越靠近側牆,需要衰減的能量越大。
我們這次用較寬的頻率帶來分析音壓能量的分佈變化,使用1kHz、3oct頻寬來繪製音壓圖,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以1kHz為中心頻率、3oct頻寬時,涵蓋354~2.8kHz範圍,幾乎涵蓋人聲(男聲、女聲)的整個基礎頻率範圍。
我們比較外側喇叭Gain調整前後音壓分佈與各點的音壓:
調整前
調整後
調整後雖然外側喇叭Gain降低11.2dB,但實際對場地的平均音壓僅減少1.7dB,重要的是音壓平均度從±5.6dB變成±4.7dB,而且場地末端與側邊四個量測點,最大、最小音壓誤差從3.9dB降低到2dB,不僅可以改善側邊外溢音壓,而且讓場地內平均度更好。
另外一個重點,那就是可以改善原本因為向外改25°、交集區變大導致的抵銷點增多問題。
我們知道Comb Filter的產生有兩個誘因,時間差、能量對等。當能量不對等時抵銷就會變得不明顯。
所以Gain調整後,我們回頭再以2kHz單頻率來分析抵銷的狀況,
從喇叭間中間軸線點、往旁邊偏5.5米、7.5米、11.5米處共四個量測點,可以看到原本向外25°所產生的抵銷現象,Gain調整後都獲得非常好的改善。
運用這個方式,我們可以求取點音源間理想的喇叭夾角與最外側喇叭的理想Gain調整方式,讓喇叭能夠涵蓋想要的區域、改善音壓平均度、降低場地外不需要的能量外溢、還同時改善了可能的能量抵銷現象,是一舉數得的作法。
Humphrey T
1989年改名為L-Acoustics、到今年剛好30年的這家業界著名的Line Array先驅品牌,最近有幾篇專訪其創辦人的報導,筆者將其整理、編譯成這篇報導文,讓各位同好一起來探訪Christian Heil對於PA系統的一些觀點。
L-Acoustics的Founder
主修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的Christian,在80年代初期還未遇到那位改變他一生的Engineer前,從未想過自己的未來會轉移到Audio的世界。
80年代初期在一個已經忘了是什麼性質的宴會上,Christian遇上這位Engineer,相談下開啟了新的視野,當下就決定轉移跑道、一個他覺得遠比粒子物理學更有趣的Audio領域。
他開始在車庫與房間試著製作各種喇叭,過程中犯了數個錯誤,也讓他理解到他需要以全新的角度來進入這個領域研究。
1984年九月、在他完成博士學位的三年後,他創立了與原本修習領域全然不同的兩人公司 --他與他老婆 -- C. Heil TEA (L-Acoustics的前身)。
公司初期製作小型的、手工製為主的喇叭系統,10年後慢慢在國內建立不錯的名聲,員工也擴張到10人、100人。
他能夠成為Line Array的先驅絕不是一朝一夕得來,而是經年累月的苦心研究、藉由他原本學習背景的學識、透過科學觀察驗證,鑽研出光學與聲波的理論,應用在聲音的再製與傳導設計上,進而開拓出業界的新標準來。
在80年代時期,業界使用兩個概念來應用在喇叭系統上,就是分開堆疊高、中、低音的單體與音箱,再想辦法結合起來以獲致全頻率、高音壓的聲音再製。Christian覺得工程浩大但效果不如預期,應該還有更好的方式來進行,他的想法就是直接用擁有高、中、低單元的箱體直接堆疊。
一開始的實驗並不如預期,疊加出的效果,低頻的部份較容易,但不受控制,中頻還不錯,到僅能控制效果到一定的高頻,超過後的頻率便一團糟。然而,信號源的合併、疊加效果在雷射或是光學的領域則是理想的多,因此Christian便朝向這個領域來進行更多的研究。 他了解,必須充分理解到各個頻率間如何能完美的結合,才能達到整合的效應。
除此外另外還有一個困難課題就是,如何導入到市場上並說服使用者。
可以說,將V-DOSC線陣系統推向市場的任務,遠比想像的還更具挑戰性。與大多數市場一樣,讓人們遠離久經考驗的習慣做法、並讓他們擁抱全新的未知領域是艱鉅的,尤其是對Christian Heil和他新建立的喇叭品牌,這件事就變得更加的困難。
Christian花了七年的時間,讓V-Dosc、讓WST的技術成為眾人眼中的標準。 一開始他們從市場買入喇叭單體、組裝、賣入到市場裡。慢慢地,與其他的技術整合也變成是必要的,比如懸吊系統機件。
要知道的是,市場初期沒有喇叭廠商在設計自家喇叭的懸吊機件,多半是委由其他特定的公司來操刀,但L-Acoustics必須跳脫這個現成思維。 設計了V-Dosc,伴隨著的特殊、專屬的懸吊機件就變成是必須親自設計製作了。
問到Christian是否曾預期到會此舉會如此成功、業界一致追隨這個技術導向嗎? 沒有。他原本相信業界可能會有其他不同的技術、概念。 但很顯然的,Line Array的概念說服了許許多多的同業,雖然在某些領域可能仍有不同的聲音,但總體而言,整個產業似乎非常樂見這個趨勢的到臨。
目今,Immersive沈浸式音場、物件導向式聲音系統已經存在業界多年了,但最近一年半更是被熱烈討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對於Christian而言,L-ISA,所謂的Immersive Hyperreal Sound的可能性是無止盡的。
L-ISA或是其他類似的技術,核心概念就是要把喇叭系統擺回到舞台中央,回到它們原本就應該在的位置。 一旦你有機會可以在舞台中央位置使用喇叭系統,信號可以透過這些Array系統,完整重現出舞台上面所產生的種種聲響。這也等同於對Engineer、對藝人、或是對製作團隊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但是要能夠真正地接納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要能夠允許喇叭系統穿越過整個舞台正面,這是目前真正困難的地方,也是接下來最具挑戰性的一件事。
Christian也承認,初期在絕大多數的搖滾、流行演出活動上,L-ISA是不容易被接收的,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被市場接收這個概念額外帶來的系統複雜性。
另外的挑戰是,聲音是與燈光、視訊互動的,所以除非表演藝人能認同聲音與音樂是最重要的,這個L-ISA技術才能真正應用在各種表演舞台。Christian認為未來或許僅有5-10%的演出能接受Immersive的音場表現方式,其餘90%還是會維持LR左右音場的傳統表現方式,因為聲音仍舊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這是下一階段的挑戰,要說服其他90%的表演至少需要再15年的時間。
Christian強調Immersive與Hyperreal的差異,整個概念重要的是你如何重現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作為、演出,你必須要把聲音連結到表演者身上,建立一層所謂的親密關係。這其實無關於Immersive,我們稱之為Hyperreal超真實音場,因為我們希望追求的,就是演出者的真實聲音,而Immersive則是讓整個表現再加分。
除了L-ISA系統外,Christian仍舊全力著手於L-Acoustics產品的研發。如同汽車工業一樣,不會在每次推出新車就是徹頭徹尾的大改款,PA工業的產品通常會延續個十多年,以便出租業不用花大錢一直投資、追著新產品跑。目前的新研發方向是Array Processing,讓涵蓋的觀眾區音場能得到更好的改善。業界的挑戰通常來自於產業的競爭,這就像是PA業界適者生存的效應,驅使同業不斷向前,這也是同業競爭有趣的地方。
Chirstian在2018年底的Prosound News歐洲版的專訪中,特別提到,他覺得使用左右配置的喇叭系統基本上就是錯誤,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他覺得L-ISA的概念,就是要把喇叭系統擺回到舞台中央。
另一則在2018年初Pro AVL的專訪中,Christian談到,他把Line Array概念帶到市場,原則上等同於要把聲音的投射、設計成如同雷射般準確的概念帶進市場。
當一些老的Engineer看到他真的用雷射槍來調校喇叭系統的投射位置時,都覺得他瘋了。
另外一個Christian運用在Live喇叭系統設計的先驅概念,就是Coaixl同軸喇叭在Live的運用。雖然在他之前,Coaxial已經被Tannoy等品牌開發、運用在喇叭上,但都是在Studio等場合的運用,沒人覺得應該為了Live現場使用來重新設計功率承受、涵蓋類型等特性。
後來這樣的系統也被許多的品牌拿來運用(如Martin CDD Live等)
提到品牌名稱的來由,Christian特別提到那是在第一次參加德國法蘭克福大展時。那時候的品牌是叫Heil Acoustics,產品名稱也是Heil,攤位不大,但攤位內就貼了14個Heil的Logo大字。
大多數德國人只是經過,但後來有一位德國人刻意過來問他這個品牌代表什麼,這個名稱到底是想推銷什麼內容的產品給他? Christian這下才意識到問題在哪裡,因為在德國Heil會讓人聯想到 "Heil Hitler !" 的納粹敬禮用語,心想應該要改變品牌名稱了,隔天回法國就把Hei去掉,只留下L,變成了L-Acoustics。
Christian在專訪末端,特別提到知識,由於本身的背景、歷程,他知道知識對於企業、人員非常重要,因此日常對員工的訓練已經變成家常便飯般的自然了。
而他最感到驕傲的也是這群與他一起胝手跰足打拼出天下的團隊。工作團隊、人材就是公司最大的資產! Christian的一些見解實在值得我們引為借鏡呢。
Humphrey T
Center Stage、The Park主題區域
幾年前Infocomm開始設置Center Stage,專題演講就都集中在這個區域進行,每年都會有不同主題、邀請很多的業界先進、達人來分享他們的經驗、資訊等。像前幾年的IOT物聯網、這兩年的AR / VR主題等。
主辦單位也在Center Stage結合許多廠商,協力來執行這個主題區域的各項設施運作,包括Audio、Video、媒體、燈光、控制、後製、錄製傳播等等。整區系統就像是一個專業的攝影棚。每年來展會,事先都會先閱覽一遍大會的節目手冊,了解有哪些講座,也會試著排時間到此聆聽。但沒有一次能夠完整聽完一場講座,展會內有太多的新鮮事、新技術與產品急著想去了解呢。
希望明年能夠真的有機會好好聽完一場Center Stage安排的講座。
大會在展會內還有一個幾乎每位參加者都會前往的主題區,那就是The Park!
The Park把原本單調的用餐區,結合了精心設計的裝飾、燈光、造景,區域內也都會擺設了快速充電區,讓這個區域獨立成為一個有趣的休息整備區域。每年也都會安排現場表演,讓用餐或單純只是休息的人,能夠更放鬆自己、好好準備參加下一個講座活動。
其他品牌區
每年也會撥空來參訪一些非PA主力的品牌攤位。
Google的雲端事業攤位,這裡有雲端產品、會議系統與電子白板等產品。一旁就是微軟的專區,展示了跟企業有關的全系列的Surface產品。
Samsung的主攤位除了大尺寸的電視外,特別規劃了一大塊區域佈置成商店街,展示各種不同大小、格式的電子告示系統。
另一邊則是他們今年的新產品,電子白板Flip。
HyperVSN的裸眼3D展示
這是由數個獨立元件組合起來的3D顯示器。依據所需要的大小尺寸來組裝,也可以單獨一個使用。旋轉式的四軸元件,可以讓投射的光線產生每秒30 frame的高清3D影像。現場看的3D立體效果還不錯呢!
Video的世界越來越細緻,但也越來越燒錢
每次談到工程系統的設計,視訊永遠都是最佔預算、最花錢的一塊。
在前幾年LED電視牆一直在追求點距的躍進,但到了2015年Infocomm展場上看到P1.2點距的大尺寸展示後,似乎速度就緩和下來了。畢竟到了P1.2,已經可以非常近的距離來觀看高解析的影像了。
在Source端的部份,2015年Infocomm開始看到8K的影像播放,一直到今年Infocomm仍舊是頂級的影像格式。據說那已經是人眼的極限了,再往上也沒有意義。另外就是資料頻寬太大了,除非訂製,要不主流的傳輸系統無法負荷這麼龐大的資料流。4K的影像就已經需要10G port的Switch或Matrix來處理了,更何況是8K呢。
但在各品牌間,競爭是永遠不停歇的,雖然頂規在那,但就是要追求如何去表現、如何優化細節。
Sony今年展場在影像輸出方面,個人覺得是最令人驚豔的。展示主力所謂的Crystal LED是現場一個由288片LED顯示屏組合起來的9.6米高 x 5.6米寬電視牆,搭配Sony最新技術的第七代媒體伺服器,投射出最高8K x 2K 120 fps或16K 60fps的影像,畫質漂亮的程度真的是只能以口水直流來形容了。
現場的影像不斷地切換不同的顯示格式,是為了展示他們伺服器能夠配合各種不同信號源、自動對應到不同輸出端口格式的能力,但每次只要再切回到上圖這段最大尺寸、最高格式輸出的影像時,現場就會傳來陣陣眾人的讚嘆聲,真的太漂亮了,在很近的距離,依然能看到非常細緻、生動的畫面。
一起來看看現場的Demo:
但這樣的頂階顯示方案當然是架構在錢上面的,據媒體的報導,這個方案要價超過180萬美金,約台幣5500萬左右,挺嚇人的。
另外Sony在現場也秀出他們的新型8K攝影機UHC8300,一切都往頂規走。
參加過十數次的美國Infocomm展,展後所寫的心得分享報導,從一開始的單篇、到兩篇、到去年四篇,今年增加到五篇,每年收集回來的內容真的越來越多。今年回台後,看到攝影機內近200個影片檔,真的有的擔心起筆後停不下來呢!
今年的Infocomm Las Vegas展會,共有超過42000人的參觀人潮,一次能夠把所有產業界新的技術、資訊、產品看到、接觸到,相信是所有參加的人心裡最期待的。所以,明年Orlando,我們相約再見面!
Humphrey T